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父亲节|科学家精神在父爱中默默传承

父亲节|科学家精神在父爱中默默传承

时间:2022-07-06 16:19:3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协 栏目:人物 阅读:157

父亲节快乐

6月19日是父亲节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如何彰显和传承科学家精神

钱学森:

一言一行出自爱国主义情怀

提起“中国导弹之父”,世人皆知是钱学森。当他在1955年9月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其爱国精神和抱负令人动容不已。

钱学森一家在“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上

当时同样在这艘邮轮上的,还有年仅7岁的钱永刚——钱学森的长子。跟随父亲回国后,或许是骨子里的留恋和热爱,或许是父辈的耳濡目染,这个满口英语的少年很快蜕变成字正腔圆的国语口音。

钱永刚高中没毕业就去参军,一直到34岁才重新考上大学,40岁拿到硕士学位,最后投身教育事业,担任多所大学教授。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身为钱学森之子,经历却如此坎坷?

那是因为钱学森没有给儿子任何庇佑或者特殊照顾,如果他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还多一点。钱永刚自述:“我是钱学森的孩子,但是我什么都没有。”

在钱学森看来,人生的道路有很多种,没有人规定未来的道路一定要往哪里走。他教导儿子要爱国不慕名利,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在钱学森离去的这段日子里,钱永刚一直在思索“是什么样的精神串起父亲一生的传奇”。“我想他一生追求的就是八个字:志在强国,心在富民。”

正是这样浓厚的爱国之情让钱学森为人所不敢为,鼓舞起“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志气,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钱学森

钱永刚从小受到《钱氏家训》的影响,他将家训的核心总结为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钱永刚

钱永刚不仅想要传承家风,更在不遗余力地将这股家风传递出去。“第一把我父亲的东西更好地留给社会,留给历史;第二能够让今天的学子们发扬光大”。

竺可桢:

言传身教“求是”精神

近代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曾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

“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竺安是竺可桢的幼子,也是竺家后代当中唯一从事科研工作的子女。父亲在工作中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身教”让竺安受益匪浅。

竺可桢

1928年以后,竺可桢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所长,因为气象预报对数据依赖程度很高,竺可桢就要求观测员们6小时记录一次数据。但有人值夜班的时候睡过头,就把凌晨1点的数据记录到了12点的信息里。

知道这件事以后,竺可桢很生气,他把所有观测员召集起来,给他们强调了观测数据准确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坚持定时定点,“后来他干脆临近12点的时候去抽查,看看观测员是不是按时上岗了,几次下来以后才放心”。

不仅是被父亲本人严谨务实的作风所影响,竺安还在父亲的文字中有了新的感悟。竺安竺可桢有记日记的习惯,整整坚持了38年。晚年时,竺安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编辑校对《竺可桢全集》和《竺可桢日记》。
《竺可桢日记》手稿

竺安说,文人的日记很感性,事情多了就多写,事情少了就潦草几行、甚至不写。但作为一名科学家,竺可桢的日记更像在写论文、说明文,特别是在记录数据方面,职业习惯让他的文字有种做实验的感觉。

“比如说1936年的一天,父亲从南京乘汽车到杭州,四百多公里的路程,他不仅详细记录了沿途各站的距离,甚至连几辆自行车都记录了下来。”

竺安感叹地说:我自己做实验都没这么认真。父亲的毅力令人惊讶,我们今天常说科学家精神,但科学家精神不是像讲课一样,没有规范的标准,更多在于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几十年下来,竺可桢的日记有900多万字,由于完全是手写的,加上年代久远,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竺安就一字一句地读,一行一行地整理,一点一滴地回顾了整整13年。竺安表示,13年的时间,不仅是自己和父亲的一次隔空对话,一次家庭回忆录的整理,更是竺可桢“求是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朱光亚:

用创新性思维帮孩子选专业“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是一位思维敏锐、创新意识极强的科学家和领导者,对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最新成果有着准确的把握,并能够引导大家去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将这种能力也用在了给孩子选专业上。

朱光亚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学业被荒置了10年、仅有小学文化基础的朱明远心里有点儿没底。此时的朱光亚展现了一个父亲的“绝技”——亲手为儿子编写复习大纲。

据朱明远回忆:“当时父亲负责我的物理、数学,他把初中、高中6年的物理和数学知识手写成了一份份复习提纲,好多本,每本十几页,内容很精炼。”

填报专业的时候,朱明远也想选物理,但立即被父亲否决:“你不适合学物理,你数学还可以。”

原因是:

有一次父亲出了一道物理题让我做,我很快就正确做出来了。他又给我一道题,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做出来。他说这道题跟刚才那道题是一个物理概念,你那道题会做,这道题却做不出来,说明你没真正搞明白物理概念,你是在用数学的东西硬套。当时朱明远已经24岁了,学数学已然没有年龄优势。朱光亚有前瞻性地提出建议:“你学计算机软件吧。”就这样,朱明远成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的第一批学生。20世纪70年代,没几个中国人知道计算机,但站在科学最前沿的朱光亚了解这个“新玩意”,后续研究的过程也需要大量使用它,深知计算机会改变世界,也希望朱明远在这个新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朱明远不负父亲所望。他创立科银京成,研发中国自己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道系统”(DeltaOS),广泛应用到各领域。根据一项“全球嵌入式操作系统排名”,“道系统”在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

顾方舟:

一声“糖丸爷爷”奉献一生

“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用一生做出一粒糖丸,让儿童彻底远离小儿麻痹症。

顾方舟

为了验证疫苗的有效性,他曾带头和同事以身试药。虽然感觉效果都不错,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最后,他经过深思熟虑,在自己刚满月的大儿子顾烈东身上做了实验。

顾方舟的口述回忆史中记载:“我自己的孩子不吃,让别人去吃,这不大仗义。”

“我对父亲当时的决定,没有丝毫埋怨。”顾烈东后来表示,“消灭脊髓灰质炎是父亲毕生的心愿,尽管作为他的子女,我们没有继承他的衣钵,但我对当初能参与到实验中感到欣慰。”

顾烈东说,当时“试药”时,父亲是瞒着母亲的。

但父亲做这个决定时,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当时已经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而且父亲自己也以身相试。我觉得,这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科研成果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老一辈科学家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不止试药,从脊髓灰质炎暴发时的无能为力,到彻底消灭这种传染病,顾方舟从正当盛年到年逾古稀,奉献了一生的心血。没有他的无私奉献,或许将有许多儿童、许多家庭深陷小儿麻痹症的痛楚之中。
他们是科学家,也是父亲

他们推动科技发展

为人民谋福祉

他们对孩子言传身教

让科学家精神得以传承

向科学家们致敬

祝所有父亲节日快乐!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206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