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世界多地高温引发能源危机,“碳中和”被蒙上不确定的阴影?

世界多地高温引发能源危机,“碳中和”被蒙上不确定的阴影?

时间:2022-07-25 13:47:3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技报社 栏目:百科 阅读:160

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世界多个地方遭受大范围高温天气,由此引发新一轮能源危机,这是否会给当下火热的“碳中和”目标蒙上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撰文/记者 赵天宇 图文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采访专家

吴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炎炎夏日,被高温炙烤的全球,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能源危机”。

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亚洲、欧洲、北美都经历了大范围高温天气,尤其是欧洲,高温已导致 600 多人死亡,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地近日正经历着“地狱模式”,也因此引发了干旱、火灾等诸多次生灾害。

另一方面,在俄乌冲突等国际环境影响下,本就紧张的能源供应,被高温天气火上浇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大幅下降,带来了更复杂严峻的挑战。欧洲多国甚至计划重启煤电厂,这也给当下火热的“碳中和”目标,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热”字当头节电成难题

肆虐北半球的极端高温天气愈演愈烈。西葡两国因为高温导致超500 名公众丧命;法国、希腊等国爆发山火;英国更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发布有史以来第一次极端高温红色预警。美国、日本等多国也被极端高温天气困扰。

在高温的环境下,最受其影响的就是电力资源。以欧洲为代表,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电力供求矛盾,如何节电和合理储备能源成为一大难题。

以英国为例,由于气候因素,过去很多家庭并不安装空调,但在今年的热浪下,英国空调和其他冷却系统的需求飙升,也意味着更多电力资源需要被用于制冷,势必影响到冬季能源的储备。

▲高温炙烤欧洲大陆 (图片来源/BBC)

在俄罗斯停止对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后,德国能源巨头 Uniper 已开始使用其冬季天然气储备。为了限制能源消耗,即便遭遇高温,德国仍然采用限电、限水、关闭泳池等手段,使出浑身解数。德国城镇和城市协会主席赫尔穆特·戴迪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夏季节约用电,在冬天就有温暖的公寓了”。

地处欧洲南部、气候更炎热的意大利,15% 电力需求来自水力发电,随着高温来袭,持续少雨让意大利河流严重缩水,为了优先保证电力供应,北部超过170 个市镇已经或者准备实施用水配额制度,禁止居民将水用于生活必需和医疗之外用途。

另一大经济体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虽然 70% 的电力依赖于核能,但在今年高温干旱的影响下,河流水位大幅下降对于核电站冷却造成严重影响,法国电力公司已经下调了圣阿尔邦核电厂产量,并关闭了十多个反应堆。

除了欧洲大陆,北美、亚洲也面临着不小的电力资源困境: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量激增,甚至有从其他州、市借用能源的风险;日本政府要求民众节约用电,为了保持电力供应稳定,首相更是于近日发话重启核电站。

能源危机缘何愈演愈烈?

夏季用电量激增并不是什么新闻,但以欧洲为代表,今年全球多国都出现“电荒”的现象实属罕见。尤其是在提倡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的当下,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导致“电荒”最直接的,恐怕还是气象因素:从今年3月开始,北半球就陆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来到夏季以后高温更是愈演愈烈,西班牙和法国的一些地区,气温竟比往年同期平均气温高出 10℃以上,且开始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从长远的目标来看,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把能源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布局并大力发展绿色电力技术就是最佳路径之一。

北半球的北美、欧洲等地,又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持续高温天气的影响下,民众用电量陡增,电力供求的需求也就更大了。

其次是能源真的“不够用了”。全球“电荒”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发电能源的供应短缺、供求矛盾所导致的。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欧洲美国等对俄罗斯实施的多轮制裁也反噬自身。全球能源价格走高,多国能源进口压力倍增,直接导致电力短缺大范围蔓延。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吕昊旻从能源结构层面分析说,欧洲地区天然气、水力和核能是电力来源的“三驾马车”。其中,水电约占欧洲电力供应量的 16%。高温天气下,降水量减少导致河流水位降低,水力和核能发电能力受限,导致电力供给受限,价格大幅抬升。

事实上,夏季能源短缺或许只是“前奏”,因为欧洲冬季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量更大,天然气的消耗量是夏季的数倍。如果欧洲不能及时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能源危机有可能愈演愈烈,甚至推高通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危机。

欧洲“摆烂”会否阻碍碳中和?

为了解决当下的能源困境,欧洲各国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直接“摆烂”,重启煤炭发电。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相继表示,将增加燃煤发电量,或重启已经关闭的煤电厂。

实际上,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尽早实现碳中和,欧洲多国过去一直是节能减排的先锋,早就公开承诺淘汰煤炭能源。2019年 12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洲绿色协议”,旨在到 2050 年实现欧洲气候中和。在此之前不再新增任何煤炭石化项目,并在建筑、农业、交通各个行业都设定了具体减排额度。

结果2年时间不到,欧洲就自“打脸”重返煤炭,不仅与此前减排承诺大相径庭,也给全球碳中和、碳减排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否意味着碳减排之路已经走到死胡同?

▲法国核电站 (图片来源/大公报)

“并不认为欧洲会放弃碳减排,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吴林分析认为,欧洲当下虽然被能源问题困扰,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减排路线会得到持续推进,甚至更加严格,气候外交的政策也会持续。

他解释说,当下全球极端高温天气频发,本质上就是人类排放超标带来的恶果,极端高温导致用电量激增,又促使排放增加,最终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如果不加以干涉,只会让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所以经济最发达的欧洲,最先提出“气候中和”与“零石化”的目标,当然这也是在排放领域争夺话语权的举措。但俄乌冲突等不确定国际因素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加上其他国家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和欧洲形成了竞争关系,“欧洲被迫用重启煤炭排放的方式,缩小差距保持领先,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自此放弃碳中和之路,除非出现重大的外交变故,否则可能性是很低的。”

中国能源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近年来新能源、光伏、风电等绿色产业发展迅速,在减碳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可观成就。但此次欧洲能源危机也警示我们,能源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减排方面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吴林认为,过去很多国内公众认为气候变化是纸上谈兵,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次生灾害”更是天方夜谭,现在来看以欧洲为样本的话,一场因为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能源乱局乃至社会乱局就足够真实。

“这说明气候变化已经提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欧洲当下的遭遇,可能比口号式的宣传更能对公众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也能更好推动国内低碳转型发展。”他说。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管理中心研究员陈操操表示,我国在低碳转型和能源变革中,面临碳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碳达峰到碳中和缓冲时间短等诸多挑战。

“但中国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水、核、风、光的技术装备进入了世界前列,而且形成了垄断的优势,有一批重大的技术装备和工程技术国际领先。”陈操操表示,针对中国国情,不复制国外碳中和模式,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及国情的碳中和实施路线才是最佳方案。

从长远的目标来看,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欧洲能源危机给了国内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更多启示,把能源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布局并大力发展绿色电力技术就是最佳路径之一。

在阳光新能源副总裁张彦虎博士看来,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尤其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中国光伏、风电产业已经在技术创新、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全球领先优势,要继续扩大这些方面的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652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技报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