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史话04】原子弹,曾被宣判“毫无价值的武器”
时间:2022-08-10 11:06:0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边角料 栏目:军事 阅读:252
前面我们说到,哈恩、迈特纳他们发现了铀元素的核裂变,迈特纳还发现,在核裂变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质量转化成了能量。
鉴于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看到原子核里蕴藏着这样巨大的能量,很多科学家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利用这个反应,制造一种超级武器。
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图片来源:Wikipedia)
于是,核裂变开启了它坎坷的核武器之旅。
宣判“没有军事价值的武器”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原子核裂变制作的武器拥有巨大的破坏力,但最开始的时候,很多科学家并不看好这种武器,认为这样的武器“没有什么军事价值”。
科学家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跟“链式反应”这个概念有关。
链式反应最早是由匈牙利科学家利奥·西拉德(下一集我们还会提到他)提出的,但他提出“链式反应”概念的时间是1933年,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证实核裂变。
利奥·西拉德(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1939年,哈恩和迈特纳不仅发现了铀原子能够裂变,他们同时还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的时候,还会喷射出几个中子。
如果这些喷射出来的中子能够继续撞击铀原子核,那么,被击中的铀原子核就有可能继续发生裂变,又会释放出的新的中子,就这样一环接一环地进行下去,这就是西拉德所说的链式反应。
不过,想要发生链式反应,并没那么容易。
首先,是原材料太稀少了。
自然界里的铀元素以三种同位素形式存在:铀-234,铀-235,铀-238。绝大部分的铀,都以铀-238的形式存在(大约占到99.27%),但丰度最高的铀-238并不能够维持链式反应,能够维持链式反应的只有铀-235,它的丰度非常低,只有可怜的0.72%。
所以,想要用链式反应来作武器,就需要浓缩出足够高浓度的铀-235,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金属铀(外层灰黑色为氧化铀)(图片来源Wikipedia)
其次,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中子都能引发核裂变。
铀-235裂变时候,释放出来的中子种类很多,其中,只有特定能量的中子(热中子)能够引发链式反应。
还有,中子碰撞到铀原子核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之前在说卢瑟福原子模型时候提到过,相比于整个原子,原子核的体积非常非常小。
铀原子核裂变的时候,释放出的中子是随机朝一个方向飞的,要想让这个中子恰好撞上另一个原子核,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这相当于一个盲人在体育馆里随意开一枪,子弹恰好击中了隔壁体育馆里的一颗乒乓球。
为了确保核裂变能持续进行下去,就需要足够多的铀-235,这样飞出来的中子撞上另一颗原子核的概率就增大了,链式反应才有机会持续进行下去。
于是当时,用链式反应造武器就陷入了一个困境:一方面,需要足够多的铀-235,让核裂变能够持续进行,另一方面,铀-235在自然界的铀元素里丰度又很低,制造足够多的铀-235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黄饼,经过浓缩后的氧化铀混合物(图片来源:Wikipedia)
花这么大的成本来造一颗武器,在军事上是不是有价值?搞清楚最少需要多少铀能引发链式反应,就成为了首要问题。
临界质量是多少?
这里需要提到“临界质量”这个概念,能够引发链式反应所需材料的最小质量就叫临界质量。在发现核裂变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不久,就有人开始计算这个临界质量了。
1939年5月,弗朗西斯·佩兰(验证了原子存在的让·佩兰的儿子),就计算过铀氧化物的临界质量,之所以算铀氧化物是因为它相比纯铀更容易获得,但这个质量算出来有40吨,就算加上了中子反射器(把没碰到原子核的中子反射回去,增加碰撞概率),临界质量也有12吨[1]。
链式反应(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个质量实在是太大了,且不说这颗炸弹造出来到底有多大,爆炸时候威力到底怎么样,光是弄这么多的原材料就很麻烦了。如果倾全国之力去造一枚炸弹,那这样的炸弹在军事上就没什么价值。
同样不看好原子弹前途的,还有玻尔。
前一集我们提到过,迈特纳能够发现核裂变,是受到了玻尔和伽莫夫原子液滴模型的启发。玻尔看到铀原子裂变被证实了,也非常激动。
在1939年1月,玻尔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带到了美国,在第五届华盛顿理论物理学会议上,告诉美国科学家们核裂变的存在。
美国科学家自然也想到了利用核裂变来制造核武器,于是立即重复实验。但是玻尔和美国科学家们在做了一系列实验之后发现,用核裂变造武器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们也意识到,只有铀-235能够捕获中子发生核裂变,而且铀-235在自然界的含量实在是太少了,他们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制造一颗炸弹需要投入整个国家的力量”[2]。
所以,玻尔他们最初也不看好用核裂变反应来作超级武器。
弗里施-佩尔斯备忘录
虽然弗朗西斯·佩兰和玻尔都不看好核武器,但是迈特纳的侄子弗里施和另一位科学家鲁道夫·佩尔斯却很看好核武器的前景。
同样是在1939年,弗里施和佩尔斯一同发布了一份“弗里施-佩尔斯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对核武器的诞生至关重要。
弗里施(左二)佩尔斯(右二)(图片来源:Wikipedia)
前面弗朗西斯·佩兰在计算铀的临界质量的时候,用的是铀氧化物。弗里施他们的备忘录里考虑的是“如果用纯铀-235,临界质量是多少?这样的炸弹能有多大威力?提纯这么多铀需要多少成本?是不是有军事价值?”
可以说,这份备忘录就是一份“核武器可行性分析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人们对于铀的性质并不是很熟悉,弗里施他们的计算中有一些参数估算错误,比如纯铀的密度,弗里施是按照15g/cm³算的,但实际上是18.95g/cm³。还有另一些不确定的参数,弗里施也做了估算。
在这个基础上,弗里施他们算出来的临界质量非常小,大约是 600 g(一说计算结果约10公斤,但从备忘录上看,是 570 g),临界半径约 3 厘米[3]。
虽然这个数值和后来算出来的临界质量52kg,临界半径17厘米差得很远,但是弗里施算出来的答案太有诱惑力了,600g的铀-235就可以引发链式反应,可以说这份手册对于英国、美国、加拿大开展核武器研究至关重要。
至少从这份手册里的数据来看,核武器从一项毫无军事价值的武器变成了极具军事价值的武器。
接下来,科学家们将开启一项大工程,努力把临界质量的铀放在一起,看链式反应是不是真的能和象想象中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Perrin, Francis (1 May 1939). "Calcul relatif aux conditions éventuelles de transmutation en chaine de l'uranium".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in French). 208: 1394–1396.
[2]Wheeler, John A. (1 November 1967). "The Discovery of Fission – Mechanism of Fission". Physics Today. 20 (11): 49–52.
[3]The Frisch-Peierls Memorandum,p191, https://web.stanford.edu/class/history5n/FPmemo.pdf(原文链接)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818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边角料,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