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 常见但不普通的细菌性痢疾

常见但不普通的细菌性痢疾

时间:2022-08-11 15:00:3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35

作者:陈典洁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审核:张昕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夏季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儿童一旦患病,因病症往往特别消耗患者的体力和心神,对于患儿和家长来说都很煎熬。

细菌性痢疾和普通腹泻从症状、风险和治疗方面存在诸多不同。病情严重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甚至会威胁患儿生命。因此,了解这种常见传染病对于家长们而言十分重要。

病症与治疗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以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1)典型痢疾:起病急,发热,腹泻,每天排便10~30次,粪便带黏液及脓血。出现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有轻压痛,有里急后重感(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畅快排便)。患儿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

(2)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只有微热、轻度腹泻、稀便,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因这类病例发病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

图1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和普通腹泻患儿相比,细菌性痢疾患儿易出现发热,可见黏液脓血便(大便呈脓鼻涕样),化验便常规可见脓细胞,需要抗感染治疗。

并且,细菌性痢疾患儿绝对不可以使用苯乙哌啶等抑制肠道糯动的止泻药!若使用这类止泻药则会引起肠道内炎症堆积而加重感染,或有引起脓毒血症等并发症的可能性。

患儿护理

如果儿童患了细菌性痢疾,应该及时就医治疗,而得当的护理和精心照料均有助于儿童早日康复。

(1)休息:腹泻、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床铺平整、清洁,利于患儿休息,病情缓解后可轻度活动,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增强免疫力。

(2)降温:体温>38.5℃者,给予物理降温,额部可冷敷,若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退热药。避免使用医用酒精擦浴降温。

(3)注意保持臀部卫生:每次便后都应用湿纸巾擦拭肛门及臀部,然后再用清水清洗,如果发生臀红,可使用鞣酸软膏涂抹肛周。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四肢发凉,则有可能进展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应立即请医师诊治。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进展快,体温迅速升高至40℃或以上,伴有畏寒、寒战、精神萎靡、嗜睡等严重中毒症状,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有的患儿根本不会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主要分为以下3型。

(1)休克型(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如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湿冷、口唇发绀、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

(2)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主要以脑病症状为主,表现为烦躁、嗜睡、昏迷、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该型病死率较高。

(3)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状,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

儿童出现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后务必立即就医诊治,切忌自行用药。

传播与预防

细菌性痢疾全年均可发生,我国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以7、8、9月份为多发。

痢疾杆菌可以污染食物和水源,也可以由蚊虫传播。触摸带菌物品后,儿童啃指甲、吸吮手指、饭前不洗手的不良习惯都可能导致细菌入口,引发疾病。

图2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痢疾杆菌种类多、变异性大和治疗不彻底导致细菌性痢疾容易复发,所以不论是否曾患细菌性痢疾并痊愈,都需要做好疾病的预防。

阳光直射即可将痢疾杆菌杀灭,煮至100 ℃或60 ℃10分钟也可将其灭活。痢疾杆菌对各类化学消毒剂如苯扎溴铵、过氧乙酸、石灰乳及酚等均敏感。

目前有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疫苗,可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保护率达80%左右,但不能预防所有的痢疾杆菌,并且免疫期只能维持6~12个月,以后可能发生二次感染。

尽管有这些不足,但在流行期间口服痢疾疫苗是预防痢疾的重要措施。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833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