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灯塔传承 | 李洪钟:37岁考上研究生的院士

灯塔传承 | 李洪钟:37岁考上研究生的院士

时间:2022-08-13 07:19:2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协 栏目:人物 阅读:169

他,致力于流态化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他,破解了低品位资源难以利用的难题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李洪钟

精彩语录

“聪明出自勤奋,真知源于实践。”

——李洪钟

李洪钟(1941.1-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研究工业气固流化床和移动床结构与动力学行为的量化及调控理论与方法。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等。

聪明出自勤奋

真知源于实践

1941年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李洪钟,其父亲曾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昔阳西区地下抗日政府的秘书。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节衣缩食,供五个孩子上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洪钟努力读书。1960年更是以接近全满分的成绩考入太原工学院,在这里度过了奋进的五年。

由于在大学毕业实习期间表现突出,被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择优录取,从此走上了自己钟爱的科研道路。在这条路上,李洪钟一干就是13年。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当时已37岁、身为三个孩子的父亲的李洪钟,在父母和爱人的支持与鼓励下,积极备考,最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录取。

经历过知识贫瘠时代的李洪钟,深知知识对于祖国发展的重要性,也更迫切地期望将自己一腔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献身科研,执着追求我愿意把我的后半生交给党,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摘自李洪钟1985年6月《入党志愿书》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担国家之任,则尽为国之力;处队伍之前,则登险峻之峰。李洪钟深知**作为研究人员必须心无旁骛;作为共产党员更是要义无反顾。**几十年如一日,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心驱动着他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不断前行。

在工业移动床气固两相流装置中,经常存在串气、架拱、气压与固体流率波动等不稳定现象,操作困难,极易造成事故。李洪钟根据气固移动床中气固相互作用的特点,提出颗粒群体内的气固间曳力与重力相似具有体积力特性、散料力学适用于气固移动床的论点,并进一步将多相流基本原理与散料力学相融合,建立了移动床气固两相流理论,绘制了垂直气固移动床流动相图。他根据上述理论,取得了多项与移动床相关的专利技术,丰富了多相流学科的科学内涵,指导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为解决传统气固流化床中存在大量气泡和颗粒聚团、大大降低流化床反应器生产能力的问题,李洪钟又对气泡和颗粒聚团的形成与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领导科研人员用自制微观摄像探头,首次拍摄到快速流化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相结构的照片,证实了颗粒聚团的存在。该成果于1999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李洪钟常说,科研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战斗岗位。科研学术上冒尖就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低品位复杂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李洪钟一直致力于流态化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指导完成从10万吨/年难选铁矿流化床磁选焙烧示范工程到20万吨/年氧化锰矿流态化还原产业化示范工程。尽管年逾古稀,他依然会亲自去四川攀枝花、新疆石河子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和指导。

岁月易逝,初心不变科研上李洪钟是出色的学者,生活中则是良师益友。曾经有一名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但资金困难,得知消息后的李洪钟毫不犹豫地主动资助了该生5000元,还多次询问刚入组的其他学生是否需要帮助。

李洪钟(中)与学生们在一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李洪钟已经80岁高龄,依然来办公室工作,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时刻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李院士常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要做对祖国建设和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中国人。

综编: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844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