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稀有金属”院士李东英:一生为国炼“金”
时间:2022-08-19 15:22:25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科普 栏目:人物 阅读:176
“我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李东英
100年可以改变什么?
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来说,他的100年,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伴随着新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创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多种有色金属领域空白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进程。
1949年7月,李东英开始了黄药的研究,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只用了两周时间就研制出第一批液体黄药。为了解决黄药的运输与存储问题,他又研制出固体黄药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基本生产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科技工作者必须有求实精神,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创自己应尽的责任。 1998年5月11日,摄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摄影师:侯艺兵
“谁应用稀土谁占便宜,而不是卖稀土的占便宜。稀土有优良的性能,能带来很高的效益。”
李东英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而这一结合就是一辈子。
李东英主张我国稀土资源的大量开发,必须立足于开拓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于是,李东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心突破当时稀土元素仅被用于钢铁、石油化工和玻璃陶瓷等领域的局限。
“量最大的是什么,是粮食。所以,我们有目的地探索如何让稀土在粮食方面发挥作用。”
1972年,李东英倡导开展稀土农用的科学研究,经过对比试验发现,施用稀土的作物增产显著,而且抗逆效果十分明显。李东英对作物的果实进行了高纯分析,验证了果实中没有稀土元素,由此,配套技术诞生了,还取得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把稀土用在农业上是我国的首创。”李东英说。
稀土农用涉及多种学科,任务比想象中的困难,这需要统筹谋划,一个全国性的管理组织机构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成立,紧接着又成立了稀土农用中心、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李东英对稀土农用的倡导,推动了我国稀土应用走上国家战略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稀土在种植业上的应用遍及30个省区市,平均年推广面积约 5000万亩,年增加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
1988年,68岁的李东英领导组织并亲自参与了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部分和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政策的制定以及全国科技长远规划有色金属部分的前期研究,组织编纂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共13卷。在制定政策时,他亲自提出纲要和总体构思,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在初稿出来后,他又一字一句审阅修改。
多年以来,李东英领导系统开发了我国稀有金属的技术路线,组织攻克了我国当时尚属空白的 30 多种稀有金属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出用于“两弹一星”“909工程”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他还是攀枝花、包头、金川三县市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制定的参与者和组织实施者之一。
2020年9月22日,李东英与世长辞,享年100岁。对于其一生为国炼“金”的重大贡献,他曾经用一句简单的“都是过去的事了”一带而过,在他心中,他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院士小传:
李东英(1920—2020),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研究成功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显著;长期从事我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获1987年度和198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主编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40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906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