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观察:弹箭竞争先 探索更无前
时间:2022-08-23 10:23:0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天报 栏目:军事 阅读:222
2022年上半年,全球导弹和火箭领域都迎来了“新玩家”,其技术进展值得关注。而航天探索方面,无论是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寻找宜居外星球,还是尝试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无不体现了重视生命的态度。
新一代导弹引发关注
当地时间4月5日,美军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被正式命名为LGM-35A“哨兵”。尽管“哨兵”的具体性能仍未公开,但早在2015 年美国空军已发布了《未来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的信息征询书》,明确了该导弹的技术方案和能力需求。
LGM-35A哨兵洲际弹道导弹
文件显示,“哨兵”将采用全新的飞行系统,包括助推级、制导系统、再入系统和末端修正级,可选择单弹头或多弹头配置,换用新一代推进系统、制导和控制系统。
据悉,相比美军现役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重型钢制外壳,“哨兵”将更多使用复合材料,质量轻得多,战略投送能力更强,通过携带不同的有效载荷,提升突防能力,并赋予了未来任务更大的灵活性。此外,美国战略导弹部队还会列装新型武器指挥控制系统,翻新发射控制中心和发射设施,满足“哨兵”50年全寿命周期内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经济可承受性。
众所周知,目前美军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由轰炸机、潜射弹道导弹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组成。相比其他核力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寿命更长,操作、维护和升级成本相对最低。随着服役超过50年的“民兵3”老态尽显,“哨兵”对于保持和提高美国陆基核威慑能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这半年来,洲际弹道导弹技术进展并非美国“专利”。俄罗斯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RS-28今年有望量产并开始战斗值班,成为复杂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增强战略威慑和反击能力的杀手锏。
RS-28导弹设计携带10个以上分导式核弹头,有效射程超过1.5万公里。值得关注的是,RS-28导弹可能配备“先锋”滑翔弹头,成为首款洲际高超声速武器。西方评论认为,该导弹能让俄罗斯保持战略核威慑优势近10年。
RS-28导弹发射
随着多国高超声速武器研发取得进展,美国高超声速武器试验却不尽如人意。近日,美国导弹防御局自去年11月以来再次资助研发高超声速武器拦截弹,希望在目标处于滑翔阶段时开展拦截,以应对所谓“新威胁”。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今年6月底举办的柏林航展上,德国公司展示了用于拦截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或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导弹概念模型,预计有效射程超过200公里。
不过,拦截高超声速武器是需要战略情报搜集、时间敏感目标侦测、综合指挥通信网络、布局合理的发射平台、创新性拦截手段等共同协作的大系统工程,想真正实现拦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火箭“新玩家”争先恐后
当地时间6月21日下午,韩国首款自研火箭“世界号”成功将多个载荷送入预定轨道。该火箭有望提升韩国的军事航天能力。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将在今年全面启动其高分辨率监视卫星“425项目”,应对地区安全形势可能出现的变化。
“世界号”的设计目标是将1.5吨载荷送入600~800公里高度轨道,或者将2.6吨载荷送入300公里高度轨道。尽管韩国将“世界号”宣传为“全国产火箭”,但为赶上进度节点,在火箭技术检验和部分零件生产方面仍依赖他国,外购了部分高压罐和涡轮泵轴承等。就算如此,仍然不能避免2021年“世界号”首次发射失败。
世界号运载火箭
韩国已成立国家航天局,计划研发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和运载能力更强的一次性火箭,但恐怕仍面临较大困难。
此外,美国电子号火箭首次尝试用直升机空中抓取回收,伊朗新型运载火箭研发进入更高层次,英国使用3D打印发动机的Prime火箭交付本土发射基地,都引发了一定关注。不过,上半年全球火箭领域的“重头戏”当属美国SLS重型火箭和“星舰”,两者都在紧锣密鼓地为首次发射做准备。
SLS重型火箭经历数次湿彩排不顺利后,在6月“不完美通过”湿彩排。尽管该火箭仍有液氢泄漏问题,但美国宇航局对其安全冗余设计较有信心,评估认为“几乎没有风险”。该火箭有望于8月底或9月初携带猎户座飞船起飞,开展“阿尔忒弥斯”计划中首次无人绕月任务。
当地时间6月14日,在推迟数月后,“星舰”终于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环境评估,尽管仍需完成大量整改,但已经为入轨发射扫除了最大的监管障碍。不久,被戏称为“筷子”的机械臂首次成功将“星舰”第一级提升到轨道发射台上,验证了可靠性。
通过第一级并联33台、第二级并联6台猛禽2发动机,“星舰”有望获得近7600吨起飞推力,将承担快速大量部署近地轨道互联网卫星、载人探测火星等宏伟任务。尽管6月底发动机测试又遭遇事故,SpaceX公司仍宣称,“星舰”有望于7月进行首次轨道级试飞。
宇航事业聚焦生命
5月,中国科学家提出“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寻找距离地球约32光年范围内的太阳系外宜居类地行星。这将是国际上首次专门在近邻类太阳型恒星周围寻找宜居类地行星的空间探测任务。
据悉,该计划将长期观测距离地球约32光年范围内约100颗类太阳型恒星。科学家通过对太阳系近邻行星系统的细致普查,将给出宜居行星、“超级地球”的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等信息。
为此,口径为1.2米的高像质、低畸变、高稳定光学望远镜将被送入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Halo轨道。由于这一轨道受地球引力影响小,热辐射环境比较稳定,太空望远镜消耗较少燃料即可长期驻留,非常适合开展全天时观测。太空望远镜将在该轨道维持至少5年稳定运行,对100颗类太阳型恒星进行科学探测,其中每颗观测不少于50次。该任务对于暗物质、黑洞等前沿科学研究也会作出贡献。
有分析认为,这些研究将帮助人类更深刻地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演化过程,探寻生命的本质和起源,进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类自身。
6月初,日本方面宣布,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从“龙宫”带回的沙土中发现了20多种氨基酸。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外确认氨基酸的存在,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以此次发现将有助于探索生命起源。
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从“龙宫”带回的沙土中发现了20多种氨基酸
长期以来,地球生命起源一直是科学界最大谜团之一。有观点认为,地球生命很可能源于外太空,一些含有微量氨基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小行星或彗星充当“太空船”,在漫长的星际旅行后,通过直接撞击地球或在地球附近释放微小颗粒,如尘埃、细菌、病毒等,为地球播下了生命的种子,因此小行星也被称为“太空标本”。
不过,这个发现的意义也许没那么大。氨基酸分为左旋和右旋,地球生命分子构成都是左旋氨基酸,而“龙宫”小行星上发现的氨基酸是否属于此类,仍有待研究。
除了探索未知的生命问题,更近轨道上的生命——载人航天事业同样值得关注。
美国星际线飞船历经一波三折,终于在今年5月成功入轨并对接国际空间站,安全返回地球。尽管存在成本高涨、可靠性隐患等问题,星际线飞船仍丰富了美国载人航天手段,在美俄争端隐隐影响国际空间站运行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继4月16日迎接神舟十三号飞船乘组凯旋后,6月5日中国航天人把神舟十四号飞船乘组送入天和核心舱。在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任务期间,3名航天员将在半年内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及2次舱段转位,计划开展多次出舱活动和太空授课,助力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4944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天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