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 1.7亿国人已患上“第四高”,这些饮食推荐要知道!

1.7亿国人已患上“第四高”,这些饮食推荐要知道!

时间:2022-08-29 17:42:4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推医汇 栏目:健康 阅读:109

2017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2018年~2019年,中国成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到14.0%。其中,18岁~29岁男性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最高,为32.3%。城市人群血尿酸平均水平略高于农村居民,加权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高的人群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血清尿酸平均水平也较高!

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之后的“第四高”。高尿酸血症会带来很多风险,比如引发痛风和肾损伤,还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挂钩,其危害不容小觑!了解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迫在眉睫!

01

什么是痛风?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痛风: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高尿酸血症: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血清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诱发痛风。

02

什么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水平达到高尿酸血症标准,但无急性关节炎症状,并且未合并尿酸盐性肾病及尿酸盐结石

03

什么亚临床痛风?

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治指南(2019)》,亚临床痛风是指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

2018年EULAR指南上将痛风的病程分为临床前期和痛风期,临床前期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无症状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期,痛风期是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慢性痛风石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痛风,但不是所有高尿酸血症都一定会发展为痛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初期阶段,至少有2/3的患有严重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或女性不会经历痛风发作。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患病率为1.1%。

04

高尿酸血症有什么危害?

血尿酸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增加60 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1.4倍,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7%、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12%。

Meta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360 μmol/L时痛风发生率为0.8/1000人年,血尿酸水平≥600 μmol/L时痛风发生率为70.2/1000人年。

05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否需要治疗?

2019年中国高尿酸和痛风诊疗指南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1)血尿酸水平≥540μmol/L;(2)或血尿酸水平≥480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建议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

2018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痛风管理指南

推荐当血尿酸>8 mg/dl时开始启动降尿酸治疗。

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

推荐血尿酸>9 mg /dl 时可有条件地启动降尿酸治疗,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6.8 mg /dl时)患者条件允许情况下不建议启动降尿酸治疗。

以上指南推荐可以作为参考,具体是否启动降尿酸治疗需根据个体化原则,遵医嘱进行治疗。

06

降尿酸治疗有什么好处?

研究表明合并肾损害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肾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而且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07

指南有什么饮食推荐?

1

采用防治高血压饮食模式(DASH饮食),DASH饮食强调增加蔬菜水果、脱脂牛奶、全谷物的摄入,减少红肉、油脂、精制糖及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进食坚果、豆类。

2

红肉、内脏及香肠产品应少吃(不超过2次/周),并且只能少量食用,多吃蔬菜可以放心食用高嘌呤植物性食物如蘑菇、花菜、菠菜等食物,因为高嘌呤植物性食物中所富含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C 可减少嘌呤的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3

谨慎食用海鲜(特别是贝壳类和蚌类),除了马鲛鱼和沙丁鱼等高脂肪鱼和所有鱼皮外,大多数鱼类可食用。

4

避免食用富含果糖的食物,如高果糖的果汁(尤其是橙汁)和甜味水果(例如橘子或甜苹果)。

5

定期食用(低脂)牛奶/乳制品。

6

戒酒,尤其是啤酒和烈酒,啤酒含嘌呤较高。但红酒增加痛风风险小。

7

饮用咖啡,可增加肾脏血流量,促尿酸排泄;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尿酸水平。

8

食用樱桃,樱桃可以促尿酸排泄。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002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推医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