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救命!蚂蚁竟然能住进电脑里,原因竟是因为一杯奶茶

救命!蚂蚁竟然能住进电脑里,原因竟是因为一杯奶茶

时间:2022-09-17 08:21:4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辟谣 栏目:百科 阅读:123

说起蚂蚁的窝,你会想到哪些地方?洞穴里?树干中?还有在树枝上悬挂的球巢?没错,这些都是蚂蚁做窝的常见选择。不过,有些蚂蚁对住处品味有点独特,甚至还住上了“高科技”住宅——有人不小心把奶茶泼到了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结果引来一群蚂蚁,它们干脆直接住在了电脑屏幕的夹缝中……这让电脑的主人当场破防。

图片

图源:网络截图

这群入主电脑显示器的蚂蚁是何方神圣呢?下面咱们就来“破破案”。

01

就是你了,小家蚁!

别看视频上蚂蚁快糊成像素点,一些小细节暴露出了它们的身份。首先,这蚂蚁块头肯定大不到哪去。其次我们把视频暂停一下,放大来。工蚁的体态偏于细长,几只大屁股蚁后混在其中,结合大小以及工蚁和蚁后的剪影,可以推断出应该是种小家蚁(别问,问就是气质)。其实能有实物放大细看的话,它们胸部与腹部之间两个小球球状的结节也是一个特征。

图片

图片

红圈中稍大体型的是蚁后

顾名思义,不少种类的小家蚁能在我们的住处发现它们。因为体型小,可以随意地在家中各种犄角旮旯,砖缝、橱柜以及各种我们难以想象的狭小缝隙中搭窝,生存环境要求很随便,这次新闻中这群家伙着实是将它们做巢的选址提升一个高度。

国内常见的小家蚁主要有两种:中华小家蚁和法老小家蚁——一个是中国本土蚂蚁,一个是来自于非洲的入侵物种。这俩可以直接用肉眼区分开来:中华小家蚁纯黑色或者偏棕色一些,而法老小家蚁除了腹部有些黑以外,身披黄金甲,有几分埃及木乃伊的画风。不过在这则新闻中,正好因为屏幕光线太亮,逆光下,很难看清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个人倾向于是法老小家蚁。

图片

作者供图:中华小家蚁,体型真的很小,也就2mm左右,图片是放大了好几倍的效果

图片

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片

法老小家蚁大图 来自 antweb

02

拎包入住屏幕

对于其他蚂蚁来说,每年春暖花开开始,就往外飞带翅膀的蚂蚁:雌蚁和雄蚁(注意:和白蚁不同!)。交配后,雄蚁“精尽而亡”,而雌蚁落地后就脱去翅膀找个洞钻下去带娃,之后就化身为蚁后。这个过程叫“婚飞”。

说了这么多,和小家蚁没啥关系。小家蚁不婚飞,它们产生蚁后,直接“内部消化”了,家族中的蚁后便越加繁盛,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互相之间和睦相处。相对应的,工蚁的数量几乎也能无限扩增,条件适合的话,一个家族的工蚁数量能到上百万。和我们古时候的宗亲大家族一般,兴盛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分家出去,这也是小家蚁的一大特点。

如此,我们大可推测一下新闻中的这窝小家蚁:几只工蚁出来找吃的,发现屏幕上奶茶,甜食。自己吃上几口,回头马上通知其它的工蚁,越来越多的工蚁过来“畅饮”。这时候大家发现,哎?这个地方不错哦~缝隙狭窄,正好够它们小小身材住在里面,同时还能确保安全性。这地方好!于是,叫上几只蚁后从原来的家庭中分家出来,于是这些家伙们便在屏幕里住下了。而电脑的主人却拿它们没有一点办法,

03

不起眼的小入侵者

说到入侵蚂蚁,红火蚁的名号可谓是远近闻名了,因巨大的破坏力和严重到可能会让人休克的蚁酸而让全国人民都对之记忆深刻。但红火蚁再强大,它也只能在南方各地祸祸,因它们的巢穴建得比较浅,抗寒能力很差,无法向北继续进犯。那北方人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no!国内还有一种遍布全国,不挑南北的入侵蚂蚁——法老小家蚁。

若是嫌这个名字太长,也可以叫它小黄家蚁或者是法老蚁。从名字就可知,它们的老家是来自于遥远的非洲大陆,但如今因为人为活动,法老蚁漂洋过海,遍布入侵到了世界各地,除了两极附近区域,大部分国家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我们国家中,最初是在南方地区入侵(它们喜欢温暖的地区),不过由于它们主要生活在室内,而我们大部分北方地区室内都有暖气,于是乎,北方地区也未能幸免被入侵的结果。

图片

法老蚁的分布图,红色区域是它们的入侵范围(地图来自于antmaps.org)

红火蚁对人的危害更加直接,我们的关注点也全在它们身上。法老蚁的危害并不明显,即没有危险到让人进医院的蜇针蚁酸,也没有锋利的上颚。和红火蚁不同,并不会出现在野外,而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绑定在一起。这有什么危险呢?

有次我在绿化带上发现一只死蝙蝠,上面爬满了法老蚁。且不说死后的蝙蝠身上是否还带着对人有害的病毒病菌,想想家里的法老蚁工蚁们在外面品尝着不知道什么动物尸体或者是其他不干净的东西,回到家中,再对我们的食物大快朵颐。在各个国家中,它们是令人厌恶的疾病传播者。

图片

死蝙蝠上的小黄点便是法老蚁

它们也只是自然环境里的一个小角色,它们也只是按着自己的“程序”活着,借着人类的东风散播全世界。如果我们家中遇见它们怎么办?别犹豫,上蚂蚁药!

作者 | 叶峥嵘

审核 | 黄乘明 中科院动物所 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图片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164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辟谣,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