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 > 原创科普文章:当你以为在白嫖AI的成果时,实际上你在为它打工

原创科普文章:当你以为在白嫖AI的成果时,实际上你在为它打工

时间:2022-09-28 13:25:3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宁夏科学传播 栏目:前沿 阅读:125

编辑:康 艳 审核:杨鹏斌

(许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衍生的人工智能也在蓬勃发展中,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同时,有没有想过是谁在为它们“传授知识”呢?

本文从日常在网络和手机上使用的验证码为例,讲解了人工智能是如何通过“脑子”——机器学习模型,模仿人脑的感知和思维过程,从而自己重新编程,来消化海量的数据,并且设计出一套更高效准确的执行方案。因此,每一个使用人工智能的人都是它更加精准、更加完善的贡献者。

经过长年在各种科幻电影/小说中跑龙套,人工智能(也被称为AI)总算是熬出了头。现在,上至汽车公交,下至微波炉、咖啡机,甚至椅子、镜子,生产厂商们都想法设法为产品配上触摸屏和AI语音板块,更“贴心”的还会开发一个手机应用程序,然后摇身一变成为智能产品。

不得不说,有些产品加上之后确实变得更好用了,但实际问题在于大部分的产品其实不带触摸屏不带应用程序照样可以用得很舒服,加上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无非是厂商为了割一波韭菜,最后看看谁来交这个智商税。

术语“人工智能”首先出现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计算机、机器人或其他机器表现出类似与人的智慧。而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将计算机或机器模仿人类思维的能力称为人工智能。包括从大量示例和经验中学习,识别各种对象,理解和响应并作出决定。

它们的精髓在于学习。

类似于我们人类使用大脑学习,AI应用程序也有一个“脑子”,叫做机器学习模型。这是一种神经计算网络,能够模仿人脑的感知和思维过程。在如今大量数据陡增且获取难度降低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学习资料也成几何般增长,它们可以通过自己重新编程,来消化海量的数据,并且设计出一套更高效准确的执行方案。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一个咖啡机最多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提前设置好水温、口味、浓度和剂量等参数,如果还想要更多功能,除非再加点辅助装备,类似机械臂倒水端杯等。学习的深度并不高。

这种为了智能而强行加上“智能”的产品,已经违背了解放生产力的初衷,非但不能让人省心,反而还会让人闹心。

所幸,全球众多科技公司也没有辜负这么多年来的研究,类似于自动驾驶、AI人脸识别、药物发现、肺癌诊断以及自动文本生成器等等都是目前最新的人工智能成果。

不过,这些应用场景大家可能感受不深,实际上,目前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案例体现在如今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上。

验证码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不管是各大官方网站,还是不为人知的小网站,但凡你要注册或登录都会有一个流程要走:输入验证码。

码的样式也多种多样,数字的、图形的、文字的、图片的,更变态的还有公式验证码。

当然,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验证码,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区分人与机器。

在早期的网络冲浪时代,许多网站不仅要接待人类,还要接待不少机器人,因为当时的网站就相当于一个开放的大广场,什么人都能在这开心地冲浪玩耍。

于是当时的黑客可就厉害了,看不惯哪个网站就派大量的机器人去访问网站,而大家都知道,网站的并发浏览量是有限的,如果同一时间遭遇大量的用户涌入,服务器承受不住,只能撂担子不干了。这导致许多网站无法正常运营。

直到卡内基梅陇大学的路易斯·冯·安与导师合作发明了验证码,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善。

验证码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利用了人类肉眼可以轻易识别经过扭曲或重编的文字信息,而机器不能的特点。通过这一步骤,网站就能筛选出正常用户和机器人,相当于在广场建了一圈围墙,只有通过识别的人才能进入。

这项技术面世后马上被google公司买下专利,现在属于Google的一项免费服务,任何人都能申请使用“验证码”放在自己的网站上。

然后,google又开始了一项骚操作,为了“养成”自家的人工智能,他们把目标投向了验证码,原本验证码的作用是为了区分人与机器,现在google让机器去学习人。

什么意思呢,假如你在某404网站上正确通过了上面的验证码,那么此时google的AI就会记住:哦,原来这就是路标。

当数以亿计的用户使用验证码时,AI对某一事物的了解将会更加精准,所以当你以为在白嫖的时候,其实已经在为google的AI打工了。

类似这样找大众免费打工的还有大家都很喜欢用的美颜软件,比如美图秀秀,用户自主调整图片的各种参数都会被AI记录下来,收集了大量用户的“劳动成果”后,AI会自主改善软件的一键美颜、一键化妆等功能。于是大家感觉这软件越来越懂我了。

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你真的是免费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成果,实际上你付出的也许更多。

谁知道写这篇文章的我是不是个AI呢?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296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宁夏科学传播,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