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丨别再误会了!抑郁症,不止是简单的“心情不好”
时间:2022-10-11 13:55:4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大河网 栏目:健康 阅读:111
抑郁症不等于“心情不好”,而是一种疾病。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让我们一起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科学对待抑郁症。
掌握心理健康七大标准 早诊断、早治疗
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感觉疲倦或没有活力、入睡困难或睡得不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些状况,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是否患有抑郁症?相信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不少人。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孔德荣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智力正常、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掌握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孔德荣在访谈中表示,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求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每14个人中就会有1个抑郁症患者
你知道这些数据吗?《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已经将近1亿,意味着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防所医师张宝琴介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至少持续2周,并且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功能,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谈及抑郁症的危害,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疾控科科长主任医师杨勇超补充道:“抑郁症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可能带来消极悲观、睡眠障碍、影响躯体健康、影响社会功能、增加自杀风险等情况。”
抑郁症≠“精神病” 关于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一说抑郁症很多人会联想到“精神病”,觉得很羞耻,不愿意去医院进行治疗。自从抑郁症这个词进入大众舆论以来,似乎就一直陷入无穷的争议之中,伴随着各种猜测、偏见、甚至是污名化。
杨勇超表示,第一种偏见认为抑郁症是脆弱,是人意志不坚定、能力不足,内心不强大或者缺乏勇敢精神;第二种偏见是强行将抑郁症患者的不幸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挂钩;第三种偏见是“闲”的、“没事找事”;第四种偏见是有意而为,也就是有目的地装出来的;第五种偏见是性格内向,乐观外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
“我们知道,抑郁症患者一般是知道自己情绪上出了毛病,也就是医生们说的自知力完整,并为此感到很痛苦,他们希望自己的情况能有所改善,但苦于调整不好,于是有时会采用自杀这种方式结束痛苦。”杨勇超介绍道,“大部分患者病情由轻度到中度,不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病情严重的只占少数。虽然严重抑郁时也会有一些幻觉、妄想等病态体验,但经治疗后病情会很快好转。”
青少年是抑郁症多发人群 患病率已达15%~20%
容易患抑郁症的人群有哪些?张宝琴表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是抑郁症的多发人群。此外,抑郁症也常见于孕产妇、老年人、一些工作压力大的职场人员等群体。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同时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业压力、睡眠不足、生活习惯。
记者了解到,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公布的内容,青少年患抑郁症大部分原因和家庭关系密切。杨勇超表示,随着家庭心理治疗的推广,抑郁症和家庭的关系也逐渐被重视,并且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
“抑郁症发病的原因至今还处于假说阶段,主要有遗传、生理、社会心理因素。抑郁症发病的家庭原因和单亲、离异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不能满足个体心理成长需求更常见。”他在访谈中说道。
当孩子有这些情况 要警惕抑郁症
当孩子出现哪些情况时,家长要警惕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张宝琴提醒道:“父母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敏感。当孩子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脾气暴躁、特别叛逆的时候,都是一种抑郁的表现。”
她表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疑似有了抑郁情绪,要多和孩子聊天,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很重要,而渐渐长大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经常交流沟通会降低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
关于抑郁症的诊疗,孔德荣谈道,目前国际认可的治疗方法是综合全病程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全病程治疗是指发现、诊断、治疗、康复(复原)。确诊抑郁症后就要进行系统综合全程治疗,单靠药物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达到康复(复原)的目标。
“同时,治疗抑郁症也需要家庭、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配合规范治疗,才能让孩子康复。”孔德荣表示。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415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大河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