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登上《Nature》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植物向性这一百年科学难题的关键一环
时间:2022-10-30 07:18:5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浙江都市快报 栏目:前沿 阅读:136
本期发布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长聘副教授 郭江涛
本期发布成果:生长素转运蛋白PIN介导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低矮的小草,也有高大的树木,有艳丽的鲜花,也有朴素的枝叶,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喜欢向阳而生。
为什么植物可以生长成不同的样子?植物的生长到底是由什么因子调控?10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长聘副教授郭江涛走进了都市快报的演播厅,跟大家分享了他们研究成果中植物的“秘密”。
从一百年前的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到最先进的冷冻电镜技术
科学始终在阐释着“锲而不舍,必有所得”
其实,关于植物生长的秘密,一直是科学家们好奇的对象。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研究过植物的向性运动,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植物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从而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这样植物的生长就会呈现出向光的趋势。这就是我们中学生物教科书上被广为熟知的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之后,更多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类化学物质引起的,它就是“生长素”。生长素不仅与植物向光性相关,还与植物向地性(向重力性)、向化性(包括向肥性)等相关。而之所以会造成这些向性变化,主要是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分配而造成的。因此,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在这一过程中就变得非常关键。
郭江涛团队的研究正是针对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展开。尽管科学家们发现PIN蛋白(pin-formed protein)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对PIN的相关分子机制一直都不是很清楚,“对于弄清楚 PIN 蛋白介导生长素转运的分子机制,学界早已翘首以盼”。
郭江涛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植物生长素“搬运工”成员PIN3蛋白,以及它分别与抑制剂NPA(又名抑草生)、生长素IAA结合的三个高分辨率结构;并通过一系列功能实验最终解释了PIN蛋白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成果实现了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重大突破,让植物向性这一百年科学难题的关键一环得以解决。今年8月份,研究相关论文也发布在了国际顶尖期刊《Nature》上。
对于这项成果的意义,郭江涛这样向大家介绍,“这为开发基于结构靶向PIN家族蛋白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奠定了基础。这些抑制剂既能作为工具,去研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理;也可作为农业除草剂,助力于作物改良。”
尽管郭江涛团队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研究成果,但这之中还是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冷冻电镜的数据处理,“从拿到均一稳定的蛋白样品到拿到较好的密度图,经历了大半年的时间。我们通过尝试改善蛋白颗粒的取向优势问题,采用不同的电镜数据处理方法,总结经验,最终得到高分辨率结构。”对此,郭江涛也引用了他很喜欢的一句话“锲而不舍,必有所得”来勉励志在科研的年轻人,“我们要把目标放到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不要被眼前的挫折劝退。”
【科学关键词】
·生长素(auxin)
生长素是最重要的一类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核心调控作用。一般来讲,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在种子植物中,生长素主要通过极性运输或者维管系统进行运输。
·极性运输(Polar Auxin Transport,PAT)
又称纵向运输,就是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往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PIN蛋白
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质膜上,控制生长素运输方向的一种生长素外向转运载体。因拟南芥pin1-1突变株花序轴顶部的形态很像大头针而得名。
·NPA(N-1-naphthylphthalamic acid)
NPA是一种除草剂,也是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抑制剂。
ABOUT.科技成果科普发布
成果更聚焦、范围更广泛、传播更快速、解读更贴地气。“科技成果科普发布”每期都会请到深耕一线的科学家来讲述背后的故事,每位科学家都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着科学人生与自然社会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这样“科技资源科普化”系列活动,让科学流行,让科学精彩;让公众参与科学,也让科学拥抱公众。
记者 翁丹妮 摄影 金静馨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761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浙江都市快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祝贺!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号C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