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 > 中国高铁技术(六):艰难的技术突破

中国高铁技术(六):艰难的技术突破

时间:2022-11-15 22:30:0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星空计划 栏目:前沿 阅读:110

改革开放让高速发展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当年矗立在深圳街头广场上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曾经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大加赞许。改革开放早期当时落后的中国铁路现状,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中国铁路运行的列车速度普遍较慢,出个远门需要乘坐冒着白烟的蒸汽火车哐当哐当几天几夜,而且遇到春运等节假日绿皮车也一票难求。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在短短20年时间里,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的高铁大国,完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出行革命。回首这段历史,从模仿到创新的思想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六节 艰难的技术突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高铁”特指动车组列车。其实,“高铁”是“高速铁路运输系统”的简称,包括动车组列车、路轨、车站及枢纽、通信、班车调度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把列车看成整个“高铁”。

中国“高铁”建设几个重要标志时段,1999年开始兴建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连接秦皇岛与沈阳两座城市的秦沈客运专线,2003年通车。2012年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工作启动,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千米商业运营。2019年12月30日,高速铁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京张高铁开通运营,首次实现时速350千米自动驾驶、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保驾护航。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世纪性战略工程,世界海拔最高的川藏铁路拉萨到林芝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复兴号开上世界屋脊,拉萨至林芝只需3个多小时。标志着“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突破4万千米,其中运营时速可达300千米的线路总里程超1.5万千米,占世界2/3以上。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体系已充分完善,“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预计在2025年将建成约6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

大家都看到过一个在视频,一枚硬币立在行驶速度达300km/h的京沪高铁窗边,随着火车飞速前进,硬币却一直矗立不倒。高速行驶的动车组列车为何能如此平稳?达到这种高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车辆自身的避震性能,另一方面是道路的平整条件。在高速行驶下,道路的平整度因素的影响会被放大,而车辆的避震性能的影响程度则减弱,所以车辆平稳性首先要从线路开始。

高速铁路线路的设计简单的讲就两个字“直”和“平”。当然,高速铁路线路最好是直线,但为了适应地形变化,以及减少工程量等因素,采用曲线不可避免。“直”是指水平方向上尽可能减少弯曲,在列车经过弯道的时候,为保证列车在以最低高速运行时能够平安稳健地行驶,要设定轨道的最小曲线半径,曲线半径越小,对轮轨的磨损越大。“平”是指在竖直方向尽可能减少发生倾斜和颠簸,一般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得超过20‰,在困难情况下,经技术分析后,不应该超过30‰。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大坡度不允许超过35‰。此外还限定了最大坡度长度,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坡道的选择。高速铁路基本上属于客运专线,自身的巨大的自重和运行速度,如果线路在设计弯曲度过大或倾斜度过大,列车就不仅仅是晃动,甚至会产生危险。

高速列车对空气动力影响明显,进入隧道内时, 空气会形成微压波,并产生爆炸破碎的声响,威胁隧道洞口和附近建筑,当隧道内两端洞口都有建筑物或有特别环境要求时,还需设有缓冲结构装置以降低声震的影响。

在高速铁路的建造过程中,以桥代路、开凿隧洞经常会被采用,不仅克服了复杂的地质环境,而且还缩短了运营里程和时间。能够这样做也得益于我国铁路人练就的世界一流的技术,破解了高原峡谷区桥梁建造、高原地区隧道岩爆技术难题。高寒地区的哈大高铁、穿越热带地区和台风频发环境的海南环岛高铁、经过大风区和戈壁沙漠的兰新高铁、桥隧道路长度超过总长度一半的贵广高铁,都实现了时速300 km安全运行。

京沪高铁全线长约1318公里,共有桥梁244座,桥梁长度超过全线的80%,包括了赫赫有名的济南黄河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丹昆特大桥等,这些工程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降低了对周围居民的干扰。其中,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被誉为“世界铁路桥之最”,为六跨连续钢桁梁拱桥,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可同时行驶3种速度完全不同的列车,其中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达300 km,是当时能达到这个速度级别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桥梁。高强度结构用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桥钢梁首次采用了三主桁拱组合结构,下部结构受力明确、弯矩小,解决了高速、重载、大跨的技术难题。主墩采用双壁钢围堰整体浮运、精确定位技术,创造了大型深水基础快速施工新工法。荣获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工程奖”。

沪昆高铁线,东起上海西至昆明,途经的地质地貌多种多样,有雪峰、沟壑、溶洞、熔岩、暗河、流沙等,建设难度极大。北盘江特大桥为上承式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拱桥,以一跨形式越过号称“世界大峡谷”的北盘江峡谷,距江面高约300米,其中主桥的445米跨度,在目前世界同类型铁路拱桥中跨度最大的。2017年4月17日,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京张高铁线路穿过的新八达岭隧道总长约12.01千米,为目前国内埋藏深度最大、暗挖洞群结构最复杂的隧道。八达岭长城站就位于隧道内,乘客出入站时上升62米,是国内提升高度最大的高速铁路地下站点。

无接缝及超长跨度钢轨技术,消除了接头冲击力,延长了钢轨使用期限。高规格铺设跨区间的无缝钢轨,除了保证高速列车平稳安全的运行,旅客的直观感觉在车厢中几乎听不到“咣当”声。超长钢轨热胀冷缩,会形成很大的内部应力,解决的方法主要有2种,通过弹性或刚性扣件把长铁轨锁死在轨枕之上,使之不能因为温度而胀缩;在一些温差比较大的地方,而采取自动放散或者是定期放散的方式。线路施工时,常常采取工厂化生产方式,预先将钢轨和轨枕用扣件联结在一起,形成排轨,现场铺轨时就直接将排轨铺设在道床上。

传统铁路轨道都是有砟轨道,即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轨枕下面是碎石路砟。铺设简便、造价低廉,但容易变形,飞溅道砟,维修频繁。无砟轨道路基不用碎石,混凝土铸成的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基上。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列车运行时速可达350千米以上,无砟道床的使用逐渐成为首选。无砟轨道有长针埋入式无砟轨道、板式无砟轨道和弹性支撑块式无砟轨道三种结构。我国的高铁线路京沪、京石、石武、广深港、京沈、哈大、沪宁城际均采用的是板式无砟轨道。

无论是无砟轨道技术,以桥代路技术、隧道技术,还是动力系统、通讯系统、控制系统等,都是为高速列车服务的,这些虽然没有高速列车那样引人眼球,但同样凝结了无数技术创新,没有这些技术支持,高速列车也无法自由驰骋,也不会达到文中提到的硬币竖立起来不倒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5840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星空计划,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