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嚯!原来我们的食物中包含了这么多“科技与狠活”!

嚯!原来我们的食物中包含了这么多“科技与狠活”!

时间:2022-12-08 10:24:1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学中心 栏目:百科 阅读:168

审稿专家:王国义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

最近,“科技与狠活”这个词在网上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小编还以为是出现了什么不得了的新科技,查了才知道,原来这个梗指网络上爆火的一系列“科技视频”。在烹饪过程中往奶茶和火锅汤底里加点“三花淡奶”,食品和饮料的味道就能从平平无奇到浓郁鲜香,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黑科技”。

来源|微博截图

与此同时,也出现好几位博主,通过视频实拍了不少“科技与狠活”,几勺粉末就可以变成熬制整夜的骨汤,让不少外卖党感到后怕,引发了极大的争议。那么,所谓的“科技与狠活”真的就是人们的健康杀手,无良商家的帮凶吗?

不要自己吓自己。三花淡奶也好,防腐剂也罢,这个“科技”并不什么新奇玩意,而是我们的“老朋友”——食品添加剂!

三花淡奶是什么?

三花淡奶可是餐饮行业的一员大将,多用于奶茶、咖啡、甜品、浓汤等等,能够增添风味和提升口感。

它的主要成分有鲜牛乳、奶粉以及磷脂、磷酸二氢钠、卡拉胶等食品添加,富含钙质和高蛋白,只要按照相关标准法规来使用,完全是可以作为日常食品添加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实际上,从含嘌呤更低这一角度,它或许还要比高嘌呤的长时间炖煮骨汤要更健康一些。

来源|网络截图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警惕的就只有餐饮店“挂骨汤卖淡奶”的欺骗行为,不需要担心三花淡奶本身是不是对人体有害。

细谈食品添加剂

很多人总是谈“添加”色变。现在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人们无论在何处都能品尝到来自各地的美食,但是初级农产品并不能熬过漫长的运输过程,为了能够让食品得以保存,大多数加工食品都会使用添加剂。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更是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基本经过加工的食品都是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比如罐头,甜食、调味料等等。

食品添加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防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二是改善食品的风味,提高食品营养。

我国早已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的类别、用量和适用范围。目前允许食用的添加剂品种有2300多种,按功能分类有23个。

来源|百度百科

生活中不乏看到不少“熟悉”的添加剂,例如卡拉胶,它是常用的增稠剂,是从红藻类植物中提取的,广泛用于雪糕、果冻、调制乳等,不过在食品中用量不高,总体摄入量低,对健康没什么影响。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主要问题是增加人体的钠离子摄入量,安全性没有问题;腌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可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繁殖,防止食物性中毒,超量食用才具有毒性;三花淡奶实际上也只是浓缩奶制品并添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剂;

反式脂肪能让食物口感酥脆,外形稳定,但它确实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此建议大家尽量控制反式脂肪的摄入。

事实上,大家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排斥,主要是因为出现过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但它们其实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的添加物,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添加属于违法行为。

所以,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并无问题,不需要避之不及。

来源|百度百科

零添加真是“0”添加?

近几年出现很多产品,打着“不含防腐剂”“零添加”“不含香精色素”等标题,吸引人们去消费。

可市面上这些食品真的“零添加”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超市购物的时候,要是你有看配料表的习惯,就能够发现,货架上排列整齐的包装食品,几乎都含有添加剂。

有些打着"不含防腐剂"的食品,还得看看它是否含有高糖高盐,亦或是干燥处理的?如果是,那这些食品的确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因为其加工处理的方式就能达到防腐的效果。比如蜂蜜(高糖食物)、方便面(干燥处理)等,这些食品本身就难以滋生微生物,所以零添加就是商家宣传的噱头罢了。

来源|pixabay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比起零添加,反而能够很好地保护食材,防止人们误食变质的食品,还能降低生活成本,使人们能够吃到其他地区的新鲜食物。

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但是“零添加”的过分宣传,影响大众认知,也让市场价格高涨。不少“健康”食品并没有那么健康,而且价格不一定合理。

消费者没必要看到添加剂就害怕,购买食品时多注意配料表,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安全的食品。日常尽量以家庭烹饪为主,多吃新鲜的肉类和蔬菜,维护好身体健康。

虽然我们平时总是调侃中国人的胃是“百毒不侵”,但还是建议大家从可靠来源处购买食品,对于一些确实有害健康的食品还是尽量避免,或者采购原料自己烹饪,不仅可以做到少糖少盐少油,还能少放添加剂。与其担惊受怕,不如提升自己的厨艺,实现美食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053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学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