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类风湿关节炎的痛,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时间:2022-12-08 17:03:0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21
作者:穆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伍学焱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人老了,身体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痛,有一种痛叫类风湿关节炎的痛,这种痛让人感觉“生不如死”,所以人们将之称为“不死的癌症!”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情况属于中等程度的发病率,一般是在0.2%到0.4%之间,最新一次在北京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为0.28%。
一、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是从临床经验来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因为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关节滑膜受到外界炎症刺激导致增生,在显微镜下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不再是薄薄的一层,而是长满了像瘤子一样的、增生的滑膜,这些增生的滑膜会导致关节肿胀,随着疾病的进程,骨头会被破坏,出现关节变形。
类风湿关节炎可能会累及全身的各个关节,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还是小关节,特别是手指近端的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手腕等部位,一般来说类风湿关节炎影响手指最末节前的远端指间关节的几率并不高。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目前医学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它确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
老百姓大多认为潮湿阴冷最容易导致类风湿关节炎,但是根据我国南北方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调查研究显示,南北方的发病率很接近,潮湿地区的发病率并不突出,所以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确切数据显示,潮湿和类风湿关节炎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有很多患者表示,在阴雨天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确实会加重。但总的来说,天气对于发病没有太大的影响。
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会遗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它是多因素致病,遗传位点也很复杂,对于多数人来说,遗传几率并不高。
类风湿关节炎的好发人群,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比较多见,可能和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系。国外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吸烟人群,但是这个研究结果在亚洲人群里,目前还没有得到验证,可能存在种族和环境方面的差异。
二、类风湿关节炎有什么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是关节肿胀、疼痛,特别是手关节受累,部分患者发病比较急,也可能会摸到关节表面发烫的情况。关节肿胀和疼痛、关节表面温度高、关节功能障碍,这就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除了关节症状外,类风湿关节炎还有可能会出现血管炎,血管炎的症状有很多,比如下肢坏疽、皮肤表面破溃、类风湿结节等。类风湿结节可以出现在关节表面,也可能出现在肺、心脏瓣膜等内脏里面。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组可能累及全身各脏器的疾病,所以,类风湿关节炎除了关节肿胀疼痛,还会致残。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近4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后无法正常工作,病情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照顾,这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今医学水平不断提高,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段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类风湿关节炎是完全能被控制的,因此我们希望,每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能够尽早积极治疗,努力控制病情,尽量避免或者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让病情完全缓解,控制住病情。抑制滑膜增生、控制炎症、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一定要用足量,不能只用止痛药,或者激素一类的药物,或者说今天用了一点止疼药好了,明天又犯了,这样不能算缓解。
用哪种药或者哪几种药物组合是最好的,要根据病情及用药后的反应来判断。病人在活动期时,每1-3个月到医院随访一次,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等病情缓解之后,可以每3-6月随访一次。临床发现,如果没有密切的随访,病人的预后往往是比较差的,所以定期随访和监测非常重要。
那么,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缓解后可以停药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需要长期用药,在国外曾经有一个研究,病情缓解后如果把药逐渐停掉,发现停药后多数都在一年之内复发了,复发之后再治疗,用原来的药未必有效,治疗难度会增加两倍。
所以目前不主张减药或者停药,特别是病程比较长的患者不建议停药,当然病情缓解之后可以慢慢减量,用最低的药量维持治疗,这个多数人是可以做到的,完全停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太现实的。
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日常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平时可以做一下手指操、关节运动操,缓解晨僵,改善症状,使关节保持正常的功能,关节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节肿痛明显的时候,不要做剧烈运动,会加重关节肿胀和疼痛。
在急性期的时候不要做热敷,关节热敷之后血管会扩张,炎症会加重。
很多患者认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在夏天不能吹空调,目前没有发现吹凉风会加重类风湿关节炎,只要别吹得太凉,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禁忌的。
我们希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戒烟戒酒,维持正常的体重的情况下,不要给自己太多限制。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058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