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走过高校科学营十年——郑萌:海洋科创导航 放飞青春梦想

走过高校科学营十年——郑萌:海洋科创导航 放飞青春梦想

时间:2022-12-11 21:06:2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栏目:人物 阅读:145

海洋科创导航 放飞青春梦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中日海洋腐蚀防护共同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2012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院,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日本腐食防食学会会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防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普中国”品牌中科院“蔚蓝海岸”科普传播团队领队。长期从事海洋环境腐蚀及高性能材料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该领域专利3件。承担及参与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重大国家级项目6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参与11项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面上项目。2021年入选滨州市“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

优秀科技工作者/郑 萌

参与高校科学营的契机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工作到第5年时,一次校园讲座让郑萌老师接触到科普。那是初夏的一天,青岛六十六中的同学,带着新疆兄弟学校的伙伴来到海洋所,郑老师给大家讲了一堂关于海洋环境和材料腐蚀的科普课。初涉科普活动,郑老师自己觉得内容讲得刻板无趣,小听众们反而兴致勃勃,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讲座结束后很多新疆的孩子围着他,问海洋的这啊那啊,因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从那以后,在“科普中国”品牌支持下,郑老师策划成立了“蔚蓝海岸”科普传播团队并任领队。 2015年,郑老师自主创作科普作品“城市内涝会带来哪些腐蚀危害?如何预防?”获腾讯新闻科普头条推送。2016年,作品“滨海腐蚀的真凶——‘吃’金属的空气”入围中国科协“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项目”,在“科普中国”及多个网站发布。2017年,科普作品“你还在吃土吗?微生物已经开始大口吃金属啦”再次获“科普中国”推荐,周点击量超15万。3年前,中科院高校科学营盛大开营,由于过往的科普经历,郑老师被单位选拔为本领域的科学导师,郑老师与科学营的缘份自此开始。

参与科学营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刚接触科学营活动,郑老师也很忐忑,因为之前他只做过科普讲座、科普直播,最多只需要1个小时,完全是个人的脱口秀。而科学营,面对的对象是广大的即将迈入大学的同学,时间也更长,不仅有知识讲解,还要有实验演示和互动,最后还有科学问题提出。他深感责任重大,在活动前两周,就组织课题组的硕士、博士,精选了科研能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助手,成立了科学营活动导师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营的活动内容包括:培养并纯化海洋中常见菌种,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制备防污样板,采用电化学防污手段或新型防污涂层对样板进行处理,观察抑菌性。

鉴于科学营要求的活动内容更为充实,郑老师和团队成员将之前活动中的材料海水腐蚀、海水发电及防腐技术演示3个简单实验,换成了平板划线筛菌实验、自修复防污涂层制备及抗菌性能表征、电化学杀菌材料制备及杀菌效果等更为系统的实验,确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动手操作和观察,而且能认识和操作扫描电镜、荧光光谱仪等高端仪器设备。此外,郑老师还在线上带领营员参观了位于青岛即墨蓝谷的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实验室,让营员和国家超一流的实验室零距离接触。

为了集中管理,郑老师将之前10余人的科普工作小组缩减到7人,全部为核心成员,包括:张一梦博士、董旭成博士、王楠博士、杨静硕士、孙佳文博士、王亚楠博士(班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实验,活动正式开始前都彩排了很多遍。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是网络直播,但是要求更高,一点都不能出差错。比如,孙佳文博士的自修复抗菌涂层,既要演示合成过程,又要演示最终的产品,孙博士花了很多心思制作流程中各个阶段的样品,虽然他的实验只有半个小时,准备时间却需要两天。还有王楠博士和杨静博士,她们要演示一种电化学杀菌材料,由于这种纳米材料的制备相对复杂,有3道工序,只能事先录播一部分实验,把制备成型的操作过程放在视频直播中,然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

根据班主任王雅楠博士的总结,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一致觉得科学营的活动让人大开眼界,打开了他们的思路,能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思维处理自己的疑问。很多来自甘肃、贵州等地的营员,从出生都没有见过大海,更不会想到在大海中还有这么多神秘的小生命,这些小生命还能和万吨巨轮、石油平台、跨海大桥这些“大国重器”有着联系。一些来自内陆的同学,至今还和班主任保持着联系,有朝一日,他们可能还会进入到海洋科学的大家庭。

参与高校科学营活动的感受

科学营是一项公益性质的活动,郑老师及其团队成员没有计较个人得失,或者说把这种科学传播的过程看成了一种“得”,因为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科学营是适应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一种非常好的科学传播形式,郑老师觉得这类活动还不够普遍,与去高中、大学讲座相比,把青年人请进科研院所,请进实验室,甚至和研究生住在一起,体验科学氛围,能让海洋科技创新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未来领航,助力他们放飞科学梦想。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071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