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李献华院士:给月亮测定了年龄

李献华院士:给月亮测定了年龄

时间:2023-01-04 01:32: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科智库 栏目:人物 阅读:143

李献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同位素地球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

李献华长期从事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李献华建设中科院第一个大型离子探针实验室,研发出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微区原位同位素定年新技术新方法,用了3年时间,将高精度U-Pb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空间分辨率从传统的10微米提高到5微米,又用了10年时间,将离子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小于3微米的国际领先水平。

离子空间分辨率国际领先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带着月壤样品返回,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也是人类44年来重新取得的全新的月球样品。李献华带领团队仅用7天的时间完成分析测试。在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上,李献华称,月球最年轻的岩浆作用年龄为20亿年。这个精度非常高,只有400万年的误差,相对误差仅有千分之二,是很精确的结果。

这一结果将科学界认知的月球岩浆活动结束时间推迟了8—9亿年。因为在此之前,研究显示月球的岩浆活动持续到大约28亿年前。他解释,岩浆作用是一个星球有生命力的表现。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着陆点位于风暴洋西北处吕姆克山附近,这片着陆区是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单元之一。了解月球最年轻的岩浆活动结束于何时,就能知道月球在何时变得没有活力,即了解月球“死”于何时。

李献华说,此次嫦娥五号玄武岩的精确年代学数据为撞击坑统计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将大幅提高内太阳系星体表面的撞击坑统计定年精度。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珍贵地外样品年代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李献华研究月壤40余载,用了3年时间将高精度U-Pb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空间分辨率从传统的10微米提高到5微米,又用了10年时间,将离子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小于3微米的国际领先水平。李献华用数十年如一日近乎苛刻、务实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断刷新月球研究的历史纪录。

科学引领,技术先行

为了促进我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的整体发展,李献华率领团队先后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青年实验室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离子探针实验室,研发出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微区原位同位素定年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提高了我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李献华领导的团队最早确认华夏陆块存在太古代地壳物质,将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时间从10亿年修订至9亿年;在多个大陆上厘定出多期新元古代地幔柱来源的高镁基性岩,为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关键地质证据;精确测定了华南新元古代冰期的起始年龄,为雪球地球理论和地质年表冰系时代的修订提供了关键年代学证据。

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中,野外考察很重要,李献华先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2019年9月,李献华去加拿大阿卡斯达(Acasta)地区考察。这是地球上目前已知的、唯一有40亿年岩石出露的地方,其珍稀程度不言自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去格陵兰岛西部,考察地球上存在38亿年以前古老岩石的地区。在地球之外,他还将探索的目光放向整个银河系。李献华说,“火星也是我们期待研究的行星,尽管相比月球、火星采样更难。”除了月球的玄武岩,他还希望早日拿到月球背面的样本,揭开月球诞生初期的奥秘。

2022年,李献华获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想对青年科技工作者说:“科学引领,技术先行。研究专业领域里最重要的科学问题,要把技术研发做扎实。”李献华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因自己年轻的时候受过很多老师的无私帮助和关照,他非常乐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热爱地质和有想法的年轻人。(王慧兰)

相关链接:

李献华院士简介

李献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同位素地球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离子探针实验室主任。

李献华长期从事大陆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研发。李献华建设中科院第一个大型离子探针实验室,研发出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微区原位同位素定年新技术新方法,用了3年时间,将高精度U-Pb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空间分辨率从传统的10微米提高到5微米,又用了10年时间,将离子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小于3微米的国际领先水平。

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第四届侯德封奖、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拟授予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称号、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276篇,其中SCI论文149篇,论文被引用4692次。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173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科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