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於光院士:“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让创新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时间:2023-01-04 01:32:1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科智库 栏目:人物 阅读:140
马於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马於光一直致力于用新一代材料突破当前OLED技术屏障,他的研究成果对推动第二代磷光及新一代廉价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寻找高性能、纯有机发光材料新途径
发光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生产生活、医学、军事的领域之中,发光材料方向是材料类领域热门的方向,在21世纪的发展中有着光明的前景。比如我们熟知的LED,还有大势所趋的OLED照明等,而有机发光材料,就是其中一类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发光材料。
马於光提出目前限制光电材料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问题:光谱调控问题,这也是窄化OLED材料的核心问题,他以三星Galaxy S5系列作为例子,对其结构进行了剖析,指出光谱调控问题的缺陷。同时他也点明了一种T-S转化的新思路,即热激子材料,这种材料能突破Kasha规则限制,是一种高性能、纯有机发光材料的新途径,热激子材料的优势在于其接近100%的激子效率和发光效率,以及能有效地避免器件效率滚降。
马於光认为,当前,学术与产业界正聚焦研发兼具高能量利用效率与廉价的新一代(第三代)材料,希望不用稀有贵重金属元素、或者全部用有机高能量利用效率材料。“半导体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机半导体也诞生并发展于同一时期,但是在与第一代半导体的竞争中落了下风。第二代半导体及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进程中,有机半导体在一些性能上还是有了一下竞争力,特别是在发光性质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半导体在柔性电子学、印刷电子学、可穿戴电子学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重塑半导体的理论体系
新一代半导体会是什么样的?马於光指出,可能是附加磁的性质,即所谓的铁磁半导体。他在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上以《铁磁性有机半导体材料》为题进行演讲时说,有机材料可能和无机半导体产生互补、协同,产生一些新性能、新功能,包括对下一代半导体带来的好处。他希望,未来无机半导体同仁多支持有机半导体,一起发展统一的半导体理论,在统一的框架下去重塑半导体的理论体系。
“我们希望抛砖引玉,让人们看到有机材料在实现室温铁磁半导体方面的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有机铁磁半导体的研究中。有机半导体在未来应该继续发挥其特长比如柔性、可被溶液大面积加工等,同时要弥补迁移率低的短板,在高迁移率下重塑有机半导体,实现其独特的功能和应用,创造不可替代的技术与市场。”
对于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创新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马於光认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让教授们直接去做产业是不现实的,我们的企业原创性研发能力又不是很强,因此如何有效衔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让创新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目前急需加强的。(编辑/张虹)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174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科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