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林院士: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时间:2023-01-06 01:32:0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科智库 栏目:人物 阅读:111
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所长,工信部“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
苏东林长期从事电磁兼容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完成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相关成果已在20多种装备规模化应用,研制的装备已列装有关部队。
在“玄学”中寻找规律
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小到一个电源、开关、天线等,都可能产生电磁发射;大到一个国家的飞机、电磁炮、航母电磁弹射等,都是利用了电磁技术。电磁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电子系统功能发挥,电磁兼容性设计一直是一个工程难题,有人把它称作“玄学”。苏东林做的,正是在“玄学”中寻找规律。
为了拿到宝贵的试验场电磁环境一线数据,苏东林带领团队,坚持冬战三九、夏战三伏,不辞辛苦地进行着外场电磁环境试验。苏东林说,“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任务不完成我们绝不退!”她表示,“电磁兼容研究过程中,我们缺少理论上的系统支撑。”电磁兼容要求把电磁场理论和电子系统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更强调与应用系统的结合,这方面的基础理论一直比较欠缺。
对此,苏东林带领团队坚持电磁兼容方面的理论研究。历经30多年潜心探索、刻苦钻研,苏东林团队以航空装备为突破口,探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揭示了复杂系统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发现了电磁发射内在规律;开创了我国特种飞机电磁兼容量化设计的先河;发明了电磁干扰精准检测技术,成功解决了数十起重大电磁干扰工程问题。
无论是在非典、汶川地震,还是新冠疫情期间,苏东林总是带领团队战斗在武器装备电磁兼容设计攻关第一线。从飞机、导弹到卫星,该团队出色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的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苏东林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相关成果已实现在20多种装备上的规模化应用。真正走出了一条“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典型型号应用”,不断迭代的自主创新之路。为解决电磁互扰引发武器装备失效的重大难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带动了我军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创立“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
2006年苏东林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学科,为国防一线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北航成为唯一一所授予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研究生学位的高校。苏东林表示,考虑到电磁兼容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电磁兼容理论是学科不变的根基,电磁环境则涵盖了周围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通过电磁兼容的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是‘靶向治疗’,应该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其中。
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苏东林立志为国家培养更多“电磁人”。她始终把“牢记北航人的使命,传承电磁人的文化,报效祖国,服务国防”作为座右铭。1987年苏东林开始任教,在科研之外,她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讲授《电磁场理论》,这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苏东林坚信,本科是打下坚实专业基础的最重要阶段,要率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建立正确概念。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经常指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通过编程让电磁场可视化,帮助更多的同学理解电磁场。
近些年,苏东林一直在强烈呼吁推动电磁兼容学科建设,培养“科班出身”的电磁兼容专业人才。她说,“我们国家要有属于自己的航空航天工业,就必须要研究电磁兼容,必须培养更多人才,但现在从事电磁兼容方面的人才太少了。多数高校只开设一两门电磁兼容相关的课程,学生无法形成知识系统,电磁兼容学科建设刻不容缓!”
2012年苏东林创建了航空军工行业电磁兼容专业培训基地,持续组织了近30期电磁兼容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数千人次,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各类装备面临着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苏东林指出,电磁兼容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而是扩大到电子信息系统大体系下的电磁安全。她表示,我们要未雨绸缪,加大对电磁安全的研究。继续推动电磁安全一级学科的建立,培养电磁安全人才。(王慧兰)
相关链接:
苏东林院士简介
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北航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所长,工信部“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电磁兼容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完成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相关成果已在20多种装备规模化应用,研制的装备已列装有关部队。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先后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防科工委“511 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SCI/EI论文72篇。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2031.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科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印遇龙院士:用中药材喂猪,可以提高瘦肉率,改善猪肉品质
下一篇:怀念朱照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