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 世界卫生组织:10%~20%感染者都会出现“长新冠”,原因竟然是这个!

世界卫生组织:10%~20%感染者都会出现“长新冠”,原因竟然是这个!

时间:2023-01-11 01:59:0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康迅网 栏目:健康 阅读:116

随着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阳康”,在新年伊始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普遍”现象,即转阴后自觉全身疲劳、全身酸痛……

社会中,多数人在“阳康”的同时,更担心的是后遗症的出现。实际上,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上述症状并非后遗症。随后,临床提出一个新名词——“长新冠”

那么,什么是长新冠?发生机制是什么?如何预防?小编通过翻阅文献,为大家进行一一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长新冠?

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会在核酸转阴后仍然有咳嗽、咳痰,甚至是疲劳、全身酸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在新闻报道中多称这些现象为新冠后遗症。但临床对于后遗症的名词解释为:在病情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由此可得知,上述症状并不符合“后遗症”。

2022年12月9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各种所谓“新冠后遗症”多为主观性较强的个人感受,比如全身疲劳、乏力、抑郁、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暂时性的嗅觉、味觉丢失等。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甚至消失因而不能算是新冠后遗症。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作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毒株,尚无明确证据证明感染后会造成后遗症。故而,对于感染后出现的全身疲劳、乏力等症状,更准确的表达应为新冠长期症状(Long Covid,简称长新冠)或新冠后症状。

事实上,早在2021年10月,WHO就提出了长新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感染新冠3个月后,仍然存在或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最为常见的症状是疲劳、呼吸急促和睡眠障碍或失眠。

在另一项WHO公布的研究则指出了长新冠的普遍存在: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中,6.2%有会出现长新冠情况(包括仅出现一种症状者),长新冠症状持续3个月者约占5.7%,持续12个月者约占0.7%

问题二:为什么会出现长新冠?

长新冠的发生机制始终是临床研究不断探索的一大重点。

从近期在iScience上发布的一项名为“A multiomics based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signature characterizes long COVID-19 syndrome的研究来看,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机体过度的抗炎反应。

研究发现,长新冠组受试者的急性炎症相关标志物水平相对较低,甚至部分受试者检测不出具体数值。由此推断,新冠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炎症与既往的经典炎性反应并不相同,机体的抗炎过程也有所不同。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新冠受试者体内,由于新冠病毒的侵袭,形成了交替极化的巨噬细胞,将经典促炎性M1细胞变为耐受性M2细胞,进而发生过度的抗炎反应。而在此种抗炎模式下,抗炎渗透物牛磺酸和刺桐碱(可诱导睡眠)水平升高,氨基酸和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出现酰基肉碱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疲劳、全身酸痛等症状。

问题三:如何预防长新冠?

根据2022年The Lancet的一项研究结果,在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奥密克戎变异株造成长新冠的风险相对较低,仅为德尔塔毒株的24%~50%,而危险因素则为上一次的新冠疫苗接种时间。

因此,对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正在感染和已经感染过的人群来说,建议在转阴6个月后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同时,日常做好自我防护,包括佩戴口罩、勤通风、勤消毒等也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阳康”后出现的疲劳、乏力、味觉/嗅觉丧失等症状尚不能称为长新冠。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体内病毒还未完全清除所致,属于正常的恢复期。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当感染者前来就诊时,需要优先明确其感染时间,了解相关症状,综合判断当下情况,避免漏诊、误诊,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Perlis RH,Santillana M,Ognyanova K.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Long COVID Symptoms Among US Adults[J].JAMA,2022,5(10):e2238804.

[2]Kovarik JJ,Bileck A,Hagn G,et al.A multiomics based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signature characterizes long COVID-19 syndrome[J].iScience,26(1):105717.

[3]Antonelli M,Pujol J C,Spector T D,et al.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J].The Lancet,2022, 399(10343):2263-2264.

文、排版丨冯熙雯

编辑、校对丨付雨杰

审核丨邢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225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康迅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