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廷政:圆梦飞天三十载
时间:2023-01-15 01:32:1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协 栏目:人物 阅读:147
大家好,我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事测试发射总体工作的正高级工程师谌廷政。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被习主席亲切地称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土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现在所在的位置身后,就是著名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大楼。
就在前不久,在这里我们刚刚顺利完成了神舟十五号飞船的发射任务,这也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最后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这次任务中,我们首次实现了两个乘组,六名航天员胜利会师太空。在轨交班轮换和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十周年;对于一直处于探索和忙碌阶段的中国航天人来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载人航天从零起步,从最初的纸上论证建设到太空实体建设,从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到现在的三舱三船和太空合体,我们已经相继完成了十七次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的发射任务。先后把五艘无人飞船、两个空间实验室和十批航天员顺利安全送入了太空。
我到中心工作也是机缘巧合:1998年我在上研究生以前,我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尤其是对载人航天工程知之甚少,在中心工作的一个师兄回去读研究生,给我介绍了中心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讲到中心正在论证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计划要将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时,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吸引。我当时就想,如果自己能作为一个建设者,亲手把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那会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情!所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将来毕业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寻找自己奋斗的方向。
我当时上学的地方是在大城市,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但是我却毅然决然地拎起了自己的行李,跋涉了两千多公里,穿过了两百多公里的戈壁荒漠,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也正是从这天起,我在航天道路上见证了中国航天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8年我刚来到中心工作的时候,被分到了数据处理部门。报到的第一天一进到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台老旧的、体积庞大的判读设备,当时这台设备故障频繁,中心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第二年马上就要执行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任务了,我们的数据处理工作,就是负责在火箭飞行后,把所有的光学雷达遥测数据分析汇总,判断火箭的飞行状态,判断火箭上各个系统工作是否正常,这台判读设备承担了中心所有光学胶片的判读任务,但一次判读需要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当时神舟一号飞船,在太空仅仅飞行了二十一个小时就返回了地面,可是我们数据处理结果却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出来,这是非常令人尴尬的一件事!当时中心给我们下达了任务,要求三天内必须要完成快速数据处理。可是我们的胶片判读工作仅仅是判读就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为了能顺利完成神舟一号任务的快速数据处理工作,就必须在数据处理的瓶颈问题,也就是我们的判读设备上下功夫。当时中心购买设备不但研制周期长,而且价格昂贵,所以我们下定决心在原有设备上进行改造。
当时我们数据处理部门只有我一个是检测技术和仪器仪表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改造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身上,最后我们通过大半年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判读设备的改造,不仅让一台价值百万的老旧设备重新焕发了生机顺利地完成了神舟一号任务的胶片判读工作,而且这台设备后面又稳定运行了十年,先后参加了多次的卫星和飞船的发射任务,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心工作了二十多年,除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船发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外,还有一次神舟八号发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是我国首次执行在轨交会对接任务,这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前提。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每次发射任务大家从电视上看到的都是,我们的0号指挥员在倒计数54321点火发射的口令,好像感觉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每次发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神舟一号任务到神舟七号飞船发射任务,因为是单飞船发射,飞船进入太空以后没有交会对接任务,所以对点火发射的窗口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是从神舟八号飞船以后,所有的飞船发射都要与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在轨交会对接,所以在神舟八号飞船任务发射期间,提出了零窗口发射的要求,要求我们的点火时刻分秒不差,这对我们发射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中心的工作人员先后经过了多次的技术改进和大量的实操演练,最后确保神舟八号飞船实现了零窗口的点火发射,最终顺利实现了在轨的交会对接。
近年来,我们还通过深挖火箭潜力,不断地改进火箭控制的迭代算法,已经成功地将点火时刻从零窗口拓宽到三十秒。不仅实现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大幅度提升,也提高了火箭和飞船的入轨精度,使交会对接更加便捷。如2022年11月份在文昌发射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就实现了两小时的快速自主交会对接,创造了全新的世界纪录。
2022年我们对发射场的地面测发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不仅实现了小型化、综合化和一体化,且具备了自动发控、手动发控和应急控制的多种综合控制能力。另外我们对火箭加注系统也不断地进行更新迭代,以前每次发射任务地面工作人员要进入塔架完成加注,与火箭的管路连接,加注完成以后又要进入塔架撤收这些管路,不可避免地要与火箭推进剂进行接触,而我们的常规火箭推进剂是有毒的,易燃易爆,少量吸入就会损伤人的呼吸道,吸入过量甚至会致人死亡。为此我们一直朝着塔架无人化的方向进行努力,不断探索利用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完成危险环境下的人工操作。
2005年,在中心自筹经费的支持下,我和项目团队怀着坚定的信心,朝着既定的自动化方向不断地努力,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首台箭栖加注对接机器人,这也是我国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箭自动加注对接系统。之后的十年里我们又对火箭加注自动对接系统不断更新迭代,现在我们已经更新迭代到了第三代自动对接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中心工作了二十多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圆满成功,也经历了无数个辛勤奋斗的夜晚——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搭载着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从神舟六号风雪出征,到神舟七号翟志刚航天员太空漫步;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深情一吻,再到我们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太空中胜利会师。
在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不断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不断地把梦想照进现实。未来中国航天人的脚步还将迈上月球、迈上火星、迈向宇宙的更深处,去探索浩瀚无比的寰宇,不断地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240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繁星追梦】杨伯钢:我的测绘人生
下一篇:谌廷政:圆梦飞天三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