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 重整“四风”──伤风、痛风、中风、抽风

重整“四风”──伤风、痛风、中风、抽风

时间:2023-01-25 01:59:0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医用生物力学 栏目:健康 阅读:121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情况下,风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根据质量连续性条件,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通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分量。风是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即以风向、风速(风力)表示。但对于飞行来说,风还包括垂直运动分量,即所谓垂直或升降气流。大风的速度很快,力量也很大,大到可移动物体或改变物体运动方向。

然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从何处说起,“风”跟人体病痛联系在了一起。今天要说的“四风”──伤风、痛风、中风、抽风,就是匪夷所思的例子。因为以前写过“四风”,今天又稍微修改、补充、整理了一下,所以题目就叫做──重整“四风”。

您了解“伤风、痛风、中风、抽风”分别是什么吗?

1.伤风

伤风,一般是由若干不同的过滤性病毒(包括冠状病毒、鼻病毒或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引起的鼻子、咽喉、上呼吸道黏膜的急性感染,即医学上所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认为90%的病例是由病毒引起,少数可以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伤风通常在受凉、淋雨或过度疲劳等原因作用下,加上身体抵抗力下降所引致(可以理解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失衡的后果)。如无并发症,一般在3-4天便会痊愈(达到再平衡状态)。

“伤风”一词来自日常用语,它不是科学和医学领域里的精确定义,不应当和真正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相混淆。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经飞沫传播(这确实与空气流动有点关系),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流感对于免疫能力较差的人群(主要是婴幼儿、老人)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伤风后,人体往往会发烧,身上怕冷,空气流动、风一吹就更冷得直打哆嗦了。由此有人就说伤风是由于风吹的原因造成的,还说出汗后吹风就会伤风。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怕冷是伤风的结果,不是伤风的原因。强身健体才是预防伤风感冒的不二法宝。

在日语里“風邪”指的就是感冒。日本人也把感冒跟“风”牵扯到了一起。看来古时候的遣唐使们真是忠实地传承了我国的“先进”文化,哪管它感冒是不是跟空气流动的“风”有无关联呢!

再多说几句。我出生、成长在农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身上划破出血了,可千万别被风吹着、得赶紧捂得严严实实的,不然会得“破伤风”的!现在想起来这是多么的可笑又可怕。更有甚者,干农活的时候不小心给身上划破个口子、出血了,老人就说把土洒在伤口上止血。你现在该明白了,为什么说我们农民老“土”了──血液里吸收的都是土啊!

再扯远一点,想到了一个成语:伤风败俗。“伤风败俗”出自唐朝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该成语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这里的“伤风”意指败坏社会风气。这里的“风”应该是指意识流,但与风还是没啥关系。

2.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见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多见于体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妇女。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的主因。由于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形成针状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相帝王都患有痛风,故痛风又称为“帝王病”,也因此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痛风确实与饮酒(尤其是啤酒)、肉食(尤其是内脏)和海产品的摄取有关,亦有研究指出碳酸饮料及果糖也可能导致痛风。另一方面,维生素C、咖啡和奶制品则可能对阻止痛风的发生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在说“痛风”这个病名始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其实不然。事实是,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创立了“痛风”这一病名,成就了丹溪学派。其症状为:“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噬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痛风顽固难治,反复发作,严重摧残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使无数患者陷入了生不如死的绝望境地。

大概罗知悌给这种病起了“痛风”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因为该病患者疼痛的感觉连微风轻轻吹到身上都疼痛难忍的缘故吧。得了痛风,确实会痛恨风。然而,实际上痛风跟空气流动的“风”扯不上关系。

3.中风

中(zhòng)风,即脑中风,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变。因其发病大多数比较急骤,故又称“脑血管意外”。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机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中风。

中风大致可能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分别指的是脑动脉系统的缺血(俗称“脑梗塞”)或出血(俗称“脑溢血”)。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会造成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因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精神病和神经病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治愈后很多病人留有后遗症。

“中风”是中医学名词,又称“卒中”。“中风”一词,最早记载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的《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称之为偏枯、仆击、薄厥、大厥、剪厥等。正式将该病命名为“中风”的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金贵要略》。中医关于中风的说法五花八门。大概因为这种病的症状和发病情况凶险、猝不及防、后果严重的缘故,因此中医形象地称之为中风──意思是该病像空气流动的“风”一样飘忽不定,像是着了魔一样。

现代医学称中风为“脑血管意外”。究竟为啥把“脑血管意外”和“风”联系起来而称之为“中风”的,还真是令人费解

4.抽风

抽风,医学名称为“惊厥”,表现与癫痫发作类似,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抽风时,患儿意识突然消失,双眼上翻或向一侧凝视;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强直、发硬、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一次发作可由数秒至数分钟。抽风时,除了身体内部因为缺氧大脑细胞受到损伤外,也会引起一些外伤及其他并发症,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这些伤害。

小儿抽风的原因很复杂,常见的原因可按发热与否分为发热性抽风和非发热性抽风两大类。(1)第一类为无热惊厥,即抽风时不伴发热。主要包括两种疾病:一种是小儿低钙性手足搐搦症,就是由于体内缺钙引起抽风;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另一种是癫痫,就是俗话说的“羊角风”。其他还有脑炎后遗症、核黄疸等等。(2)第二类为高热惊厥,就是抽风伴有发热。这类也主要包括两种疾病:一种是由于高热刺激引起的高热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另一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例如大脑炎、脑膜炎等。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中毒、肿瘤等。

无论如何,难以理解“抽风”或者“羊角风”的上述发病症状和发病原因怎么就与空气流动的“风”扯在了一起

如果非要把上述“四风”与空气流动的“风”挂起钩来不可,那就是上述“四风”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酷似难以触摸、行踪不定的“风”。

纵观上述“四风”,可以看出:

风儿没有错,

都是人之过!

若把风责怪,

病魔偷着乐!

伤风、痛风、中风、抽风,这些都与风毫无关系

更多关于身边的生物力学科普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医用生物力学”(Medical_biomechanics)。

重整“四风”──伤风、痛风、中风、抽风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266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医用生物力学,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