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五百年来一阳明,明朝一哥真圣人

五百年来一阳明,明朝一哥真圣人

时间:2023-02-03 01:32:0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Zhang Jin 栏目:人物 阅读:165

五百年来一阳明,明朝一哥真圣人

张进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专委会委员

吕埴

天神赐怪才——少年王阳明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7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拜的这个阳明,就是王阳明,原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别号。

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他在母胎里整整待了14个月,出生前夕,奶奶看见一群穿着金色铠甲的神人站在云端,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爷爷说:“既然这孩子是天神从云中所赐,就叫王云吧。”

小王云5岁还不会说话,全家人求医问药无数,正要绝望之际,来了一游方的高僧,跟他爷爷说:“你们泄露天机了,神人云中赐子,这事能随便张扬吗?”爷爷顿悟,给他改名“王守仁”。改名第二天,王云便能开口说话了。

1481年,10岁的王阳明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那一年的状元。当了状元的王华责任感大大增强,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阳明读书。

10岁的王阳明开始读经典古书了,他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师们也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阳明不是个好学生,他不喜欢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和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诗。

王华思索良久,叫来了王阳明,问了他一个问题:“书房很闷吗?”王阳明点了点头。王华又说:“那跟我去外面转转吧。”王华所说的外面就是北京西北的居庸关外,敏锐的他感觉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于是便决定带他去外面开开眼界。

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出居庸关,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不久之后,王华就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追悔莫及。在居庸关外,年少的王阳明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

王华原本只是想带着儿子出来转转,可王阳明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建议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征战。”王阳明时年15岁。

这个想法当然遭到了王华的断然拒绝,王阳明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计划,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

为国效力的梦醒破灭不久,王阳明又来找他父亲,这次是来认错的。王阳明平静地说道:“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道:“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将来努力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阳明接着说:“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王华很奇怪:“哦,你想干什么?”王阳明坚定地说:“做圣贤!”这次王华没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

父亲王华发现,如果再不管这小子,将来全家都要败在他的手里,他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他认为,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就不会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出于稳妥考虑,也是不想这小子继续留在京城惹事,王华挑选了江西南昌的一个官家小姐,然后叫来了刚满17岁的王阳明,告诉他马上收拾行李,去江西南昌结婚。可他没有料到,他的这一举动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结婚的日子到了,准备行礼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个关键的人——新郎。直到第二天早晨,家人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观里找到了王阳明,大家都十分激动。可是失踪一天的王阳明却一点都不激动,他惊讶地看着那些满身大汗的人们,说出了他的疑问:“找我干啥?”原来王阳明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劲,就开始学道士打坐,这一打就是一天。不过无论如何,王阳明还是成功地结了婚,讨了老婆成了家,他的逸事也由此传遍了南昌城,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

悟道之路:从“格”来“格”去到领悟真理

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读书让他感到厌倦,科举他也不在乎,17岁的他就这样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

18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南昌,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浙江余姚。在旅途之中,他顺便去江西上饶拜谒了当时的大儒娄谅,并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贤。娄谅思虑良久,说出了4个字的答案:“格物穷理。”王阳明不知何意,娄谅笑了:“你回去读读圣人朱子的书,自然就知道了。”

朱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支持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反对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禁锢思想的罪魁祸首。不过,朱子用4个字,给了后人一把通往圣贤之路的钥匙:格物穷理。

“格”就是研究的意思,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豁然贯通”呢?到了“豁然贯通”的时候,你就能“豁然贯通”了。

从那之后,王阳明会待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王阳明先生正大踏步地前进在圣贤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格”竹子实在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王阳明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7天7夜,没有得到“理”,却病倒了,从此留下肺病顽疾。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王阳明格竹子事件”。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你想干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王阳明这次妥协了,20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了举人。22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阳明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高官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于是,王阳明25岁时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终于,王阳明在他28岁那年中了进士。王阳明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他每天并不忙,只需点个卯,签个到,泡个茶,随便看看卷宗,下午3点就能下班回家,一天也就过去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阳明的痛苦却在不断地加深。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熹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格”来“格”去,“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1501年,王阳明调到了刑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但是审案之余,王阳明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王阳明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他问禅师:“有家吗?”禅师睁开了眼睛,答:“有。”王阳明问:“家中尚有何人?”禅师答道:“母亲尚在。”王阳明问:“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禅师即刻的回应,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怎能不想啊!”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阳明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王阳明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龙场顿悟,理在心中

1506年,由于仗义执言得罪了司礼监太监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他被打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之后又被投入锦衣卫诏狱,但他居然活了下来。几个月后,经父亲王华四处求请,王阳明出狱了,但被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成为一个没有品级的编外工作人员。

南下的途中依旧凶险,刘瑾派出的锦衣卫一路尾随追杀至浙江钱塘江边。王阳明佯装跳江自尽,江边遗下衣服、鞋子和绝命诗,这才蒙过锦衣卫,得以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阳明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此时王状元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为官。王华对这位任性的儿子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王阳明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在那里,他将经受有生以来最沉重的痛苦,并最终获知那个关于“理”的追问。

当王阳明来到自己的就职地龙场驿时,内心生出一种深深的绝望感。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尚未开化,而所谓的驿站只有他和一个老弱不堪的老头。驿站周边的少数民族土著聚在一起讨论是不是要吃了他,由于暂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只好先洗洗睡,第二天再说。半夜好多土著梦见神仙说,这是北京来的圣贤,你们要净心听从他的教诲。于是土著们便把他当神仙供着,“亲近欢爱如骨肉”。

贵州地区多喀斯特地形,有很多溶洞,王阳明就在驿站附近找了个山洞,取名“阳明小洞天”,终日端坐冥想。没有朋友,没有书籍,孤独和寒冷日日侵蚀着他的病体,此时他已经高度近视,还有严重的肺病。他让土著们打造了一个石棺,每天睡在里面,苦苦寻找“理”的下落。这种日子,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很多人都会发疯。

面对着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的人,才有资格被人们称为圣贤。王阳明已经具备了这种资格。王阳明一度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19年的王阳明,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日子获得了答案——“理”在心中。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阳明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晚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无数名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破山中贼,平天下叛

悟道之后的王阳明,继续在龙场驿当驿丞。期间,他继续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他还跟当地土著打成一片,教他们读书写字,教他们盖房子,给他们看病。当时管贵州教育的官员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1509年,王阳明的被贬生涯结束,复官为庐陵县知县。可这并未彻底改变他的处境,直到1510年太监刘瑾的死亡。1511年,王阳明被召入京。到了1516年,他竟然被兵部尚书王琼推荐当上中央监察机构高级官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1517年,王阳明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他的辖区处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4省交界地区,当时那里盛产土匪。但是哲学家王阳明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野人都不怕,还怕土匪么?

可慢慢地王阳明才发觉,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似乎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他们。王阳明看出了这一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王阳明决定解决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阳明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说几句威胁性的话。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江西剿匪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阳明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王阳明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对于江西这些土匪,王明阳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毫无疑问,这些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为一个藩王,却去和强盗打成一片……想到这里,王阳明惊了一头冷汗。

朱宸濠是第四代宁王。第一代宁王朱权是明太祖的第十七子。燕王朱棣对建文帝高举叛旗时,曾承诺夺取天下后与他合治天下。不料朱棣坐上皇位后就选择了忘记此诺言,结果朱权和朱棣结下矛盾,朱权的后代引以为耻,立志要夺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份。1519年,终于迈出了叛乱的那一步。

王阳明是在江西丰城得知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的,当时他正准备前往福建镇压另一批叛乱土匪。此时王阳明麾下的军士,只有疲弱士卒百余名而已,而丰城县距离宁王盘踞的南昌城仅有60公里,非常危险。因此,王阳明打算返回吉安府,希望能在吉安制定战略部署,暂且牵制住宁王。可是不巧当时吹的是南风,船无法往南走。于是王阳明点燃一炷香,在江边对天祈祷,声泪俱下求得了北风。

部下问王阳明,对朱宸濠叛乱有何对策。王阳明说:“朱宸濠如果出上策,乘其锐气直趋京师,那国家就危险了。如果出中策,直接进攻南京,大江南北都会遭到侵害。但如果出下策,守住江西省城南昌,那么平叛军队就会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这样一来好比鱼在釜中游,必死无疑。朱宸濠没有作战经验,内心其实是很胆怯的。如果伪造兵部公文说朝廷准备发兵攻打南昌,他肯定会守在南昌,不敢远出。十几天后朝廷的军队汇集,必然能打败他。”

王阳明达到吉安府之后,他立即上奏朝廷,报告宁王谋反的消息。与此同时,他向管辖之下的各县官府报知宁王谋反之事,阐明大义,倡举义兵,要求做好应战准备。此外,王阳明认为福建、浙江两省与江西省相邻,如果朱宸濠不向北袭击京师的话,那么必定会率先攻打这两省。所以如不率先调集士卒,做好准备,将来就悔之晚矣。于是,他写下公文,请求两省官员做好应战准备,并出师平叛。

为了将朱宸濠牵制在江西境内,为朝廷集结军队争取时间,王阳明还使用了一系列的计谋,使他以绝对的劣势,却用出乎意料的速度建立盖世奇功。所以,《明史》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首先,王阳明伪造了一封由两广地区军事长官杨旦发出的紧急公文,说是奉兵部尚书王琼之命,率领狼兵(战斗力强悍的广西少数民族军队)48万前往江西,命令沿途各军衙备好粮草,支援行军。王阳明派机灵之人带着这份伪造的公文前赴南昌,想办法让它落到朱宸濠的手里。对此,部下问他:“朱宸濠见到这封公文,恐怕未必会信以为真。”王阳明说:“就算他不信,至少也会心生怀疑。他只要一迟疑,那么就大势去矣。”

然后,王阳明又伪造了回复兵部的手抄文书,说恐怕一时难以消灭叛军,不如各地军队缓步进军,只等朱宸濠率军离开南昌城,在前往南京的路上设下伏兵,定能生擒朱宸濠。王阳明召集十几名小吏,将伪造的手抄文书缝在他们的衣袖中,让他们故意被叛军擒住,使之落入朱宸濠手里。

最妙的一招是,王阳明专门给朱宸濠的谋士写信,感谢他们“精忠报国之心”,希望他们寻机行事。这导致了朱宸濠对谋士生了疑心,所以后来王阳明攻打南昌,谋士坚决主张直扑南京,绝不能回去救援南昌,朱宸濠就没有听从。这最终导致了朱宸濠的失败。

就这样,朱宸濠彻底被王阳明的这些计策耍得团团转。

起初,朱宸濠叛军沿长江顺流而下,攻打安庆府。由于叛军军势强大,安庆守军守城越来越困难,王阳明部下有人提出应立即发兵救援安庆。王阳明却认为:“九江、南康都已经被叛军占领了,而南昌城中有数万人,精悍士兵有10000多人,粮食货物充足,我军如果前去解救安庆之围,叛军必然会回军死斗。由于安庆的兵士仅仅能自守,肯定不能救援我军。如果此时南昌叛军绝我军粮道,而九江、南康的叛军再合势攻击,四方的援军又不能指望,事情就很麻烦了。”所以,王阳明主张先攻打南昌,南昌攻破之后,安庆之围自然就能解开了。

王阳明通过谍报得知,朱宸濠于南昌城外设下千余名伏兵,于是就先派遣精兵抄小路,对朱宸濠设下的伏兵展开夜袭,将其击败。南昌城内虽然备有大量的各种武器,采取了严密的防御态势,但因伏兵的败残兵卒逃回了城里,声称王阳明的大军已经将城池团团围住,城内之人大为震骇,都想逃走。王阳明军趁着南昌叛军出现动摇,一齐突入,叛军土崩瓦解,全部退散。

南昌一战,王阳明军13支部队,总兵员共34000余人,于阵前杀敌的只有14000人,不到叛军兵力的一半。而这一战王阳明军阵亡者不过68人,由此可见王阳明的用兵实在是巧妙神速。

随后,朱宸濠放弃攻打安庆,赶来救援南昌城。当时很多人认为叛军兵势强盛,如今既然有省城可以守,不如收兵入城,坚壁清野,任叛军挑衅,等四方援军到了再开战。王阳明却笑着说道:“叛军现在进不得逞,退无所归,他们的锐气已经减弱了。如果出兵,挫其锐气,将不战自溃。”然后下令转告诸将,准备在南昌附近的鄱阳湖上与叛军决战。

鄱阳湖水战,王阳明军先是旗开得胜,随后情况有些不妙。王阳明的得力部下伍文定因为风向不利而陷入苦战,数十名士卒阵亡,只得后退。王阳明得知官军的将帅们心生退却之意,急忙发令,赐长剑给侍从武官,要斩下指挥官伍文定的脑袋,以儆效尤。当然,他又私下告诉侍从武官,如果看到伍文定坚守奋战的话,就暂缓执行。伍文定看到王阳明的令状大为吃惊,于是手持武器站在船头激励士卒,即使胡须被炮火烧掉了也毫不退却。士卒们见此都以决一死战的气势应战,战事才发生变化。

朱宸濠收集残兵,连接船只,组成方形之阵。王阳明得知此事后,于当天夜里秘密筹备火攻。因火势甚大,风势强劲,朱宸濠的船只接连起火。朱宸濠自知已无路可逃,于是跳入湖中试图自杀,却因湖水太浅未果,结果被王阳明部下生擒。

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际,是王阳明所建立的“武功”中最为耀眼瞩目的一件。宁王朱宸濠觊觎帝位,为叛乱准备了10年,但王阳明运用自己“心学”的力量与智慧,临危不乱,奇计频出,最终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只用了短短35天,就平定了差点导致明武宗天下覆灭的宁王之乱。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当时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臣,平时与朱宸濠交往密切,心态复杂。佞臣希望王阳明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御驾亲征的武宗亲自“擒获”,以满足武宗虚荣心,同时自己还可以搜刮钱财。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阳明急流勇退,将朱宸濠交给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

此后,王阳明不断受到朝廷的怀疑和同僚的诋毁,深感政治的凶险,他已经心生倦怠。1521年,50岁的王阳明终于如愿回到了家乡,次年父亲王华去世,他便在家守制。之后他开始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心学”,直到1527年。这是他人生中最为幸福的6年。

1527年,朝廷又想起了王阳明,派他去广西平定叛乱,毕竟他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王阳明这时已经56岁,虽然家人和弟子一再阻拦,但他还是带病出征。广西叛军首领早就听闻王阳明的厉害,王阳明到达当地没多久,就都投降了。

一代圣贤逝,心学永流传

1528年底,王阳明的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回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1529年初,王阳明到达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在临终之前,他的弟子聚在他的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言讫,闭目而逝,一代宗师撒手人寰。自明之后,唯此一人,他是真正的圣贤。

1584年,王阳明死后55年,他得以从祀孔庙(成为圣贤的标志),其“心学”最终得到官方认可。王阳明“心学”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进了明代晚期文学和艺术的快速发展。除了中国外,“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甚至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王阳明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王阳明的墓位于浙江绍兴兰亭镇的一座山上,这是他生前选下的归葬之地。该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之后多次修葺,最近的一次修葺是在1989年,经日本国九州大学的名誉教授冈田武彦发起,共有281名日本友人集资完成。时至今日,每年都会有许多日本友人来此祭拜。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296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Zhang J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