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海魂”:“摸手贸易”的航海家
时间:2023-02-04 01:32:1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海学会 栏目:人物 阅读:188
姜澍是第二次来到印度的卡利卡特港。
第一次远航来到这里,得知600多年前“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首航来到的就是这里。许多华侨对来自祖国的轮船备感亲切,纷纷登轮看望,姜澍十分感动。
再次来到这里,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当地华侨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这天,一位年过古稀、双目失明的老华侨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船上。
他一边用手摸这摸那,一边呐呐地说:“这是来自‘摸手贸易’航海家老家的船吗?”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引得姜澍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摸手贸易”的航海家是什么意思呢?
这位老华侨是明朝移民的后裔,祖上家族还有随郑和七下西洋的船员。
老人如数家珍地讲起了“摸手贸易”航海家的来历。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62艘远洋航船,从中国的长江口缓缓驶出。宝船大的是长44丈4尺,宽18丈,一砣足有11米长,锚碇也有千斤重。
没有二三百人一齐协力,锚和舵休想动弹半分。船只分工严密,“马船”载马,“粮船”载粮,“坐船”载人,“水船”存淡水,“战船”用于作战。宝船载满了金银、瓷器、绸缎、茶叶等物,以便换回国内需求的香料、象牙、珍宝。
船上载有精选的近3000多名来自各地的经验丰富的船员。
船队经过中国的东海、南海,经过占城(今越南中部地区)、爪哇、归港,穿过马六甲海峡,又经苏门答腊,最后到达了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古里国王头戴金冠,身披五彩衣,骑着大象在王宫前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仪仗队一手持刀,一手握盾,柳笛四起,鼓声阵阵。脸上涂着油彩的歌舞队边唱边舞,场面十分热烈。
在豪华的王宫,郑和向国王赠送了瓷器、丝绸、茶叶等礼物,国王回赠了象牙和香料。
临开航前,郑和在国王的建议下,参加了当地一项特殊的贸易活动:“摸手贸易”。
“摸手贸易”那天,场面十分隆重,国王骑着大象亲自临场主持。
“摸手贸易”是当地货物交易的一种传统形式。贸易双方把货物样品摆在选好的交易地点,彼此先观看货物,然后逐一议价、报价。但是,议价和报价都不用语言,而是把手伸到对方袖子里摸手指;卖方用手指标价,买方用手指还价。摸来摸去,直到价格议好为止。这时,国王会在双方手上各击一掌,表示成交。无论赚赔均不能反悔。最后,在合同上签订好数量和交货日期。
当地人习惯称这种贸易称为“摸手贸易”。这里的人是用手指和脚趾计算数目的,迅速,准确,毫厘不差。
郑和参加当地的多次“摸手贸易”,十分熟练。当地许多人记不起这位来自中国航海家的名字,都习惯称他为东方的“摸手贸易”航海家。
华侨老人最后说:“‘摸手贸易’航海家的名字在当地传了几百年。如今,来自中国的船还习惯被称为来自‘摸手贸易’航海家家乡的船。
华侨老人的话,姜湗十分感慨,同时也有些惭愧。作为一名远洋海员,又是郑和云南昆明的老乡,对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知道的太少,希望有机会补上这一课。
事情十分凑巧,姜湗回国休假期间,正值“海员日”。人们在南京近郊牛首山郑和墓前举办了一个特别的讲座:话说“三保太监郑和的家史”。
姜湗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为了备好资料,姜湗“翻箱倒柜”查询史料,终于找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史”:郑和家族最后的“哈只”。
讲座上,姜湗的“秘史”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会后,全文刊载在《航海名人家史录》上。
郑和出身在云南昆阳一个伊斯兰教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原名叫马和。按照伊斯兰教规,一切有条件的教徒一生中必须到麦加朝觐见一次;朝觐过圣地的人被尊称为“哈只”,意思是“巡礼人”。
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塞拉特山区一个狭窄的山谷里,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徒的诞生地。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地道的“哈只”。
郑和出生不久,赶上元明两朝的改朝换代。明朝的君主朱元璋收复了云南,郑和被掳掠到南京,成了明四皇子的奴仆。这年,郑和12岁。不久,父亲因病死去。原定要在朝圣路上跋涉终生的郑和,在无情的战乱中绝望了,他失去了成为“哈只”的机会。
就在郑和十分绝望时,他侍奉的四皇子朱棣夺取了皇位。由于郑和在争权斗争中表现出了超人的组织和应变才能,深受朱棣皇帝的器重,破格升任“内宫监太监”。明朝官宦机构分12监,主管叫太监。由于郑和字三保,人们在内宫都亲切直呼其字:“三保太监”。
由于当时皇宫里有条“马不能登殿”的戒语,所以朱棣皇帝亲自写了个“郑”字赐给郑和。从此,“马和”变成了“郑和”。
永乐皇帝朱棣坐镇后把目光转向“西洋”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命运就注定了。按史书记载,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初衷是去寻找“争权”斗争中失踪的侄儿——建文帝。传说建文帝由福建泉州出海逃亡西洋。无论如何,郑和七下西洋,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都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浓一笔。
郑和已年过花甲,一天他又站在宝船的船头。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今过了25年多,六下“西洋”,如今已经鬓发斑白,老态龙钟。望着波涛滚滚的大海,他要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朝觐圣地——麦加。
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航程。
船队经过马六个海峡,印度半岛,穿过麦德海峡,沿着红海北上,终于抵达了麦加。
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8日~13日,朝圣的伊斯兰教徒从世界各地奔赴这里,参加庄严的朝觐活动。
郑和来到麦加的克尔白神殿,殿中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黑色石头,传说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圣石”。
郑和手摸“圣石”,口中念念有词:“真主啊,我们来朝觐,我们把颂誉归于你和你的国度,唯一的真主,求你赐福!”
郑和成了家族中最后一个“哈只”。
不幸的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返航途中,这位伟大的中国航海家悄然离开了人世。
在南京牛首山墓地,他的一小撮头发埋于此,据说是他留给后人的唯一“实物”纪念。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304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海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