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的喊话,超燃!
时间:2023-02-04 02:01:1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北京科协 栏目:前沿 阅读:173
是什么
让电影《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
瞬间泪目?
让“小破球”官博
心潮澎湃?
原来是中核集团的一条微博
让万千网友直呼
“国家浪漫”
1月30日
中核集团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微博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在强核强国 造福人类的标签下
是一张展示了
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和
由中核集团牵头研发的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以及
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的海报
话题引得数十家央企加入讨论
众多媒体纷纷转发
#中核喊话流浪地球#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等一系列互动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掀起舆论浪潮
电影中
核能是人类科技进步、生死存亡
等关键时刻的重要角色
故事中的“流浪地球”计划
要想成功推动60万亿亿吨的地球
行星发动机成为核心关键
它们所用的燃料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石头
“烧”石头的方式是重核聚变
简单来说
是石头中的原子核发生聚变反应
释放能量运转发动机
从科幻回到现实
核聚变能也的确是人类目前认识到的
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
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从而产生巨大能量的过程
“重聚变”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较“重”的元素
作为聚变原料发生聚变反应
生成相对原子质量更“重”的元素
同时释放能量
比如电影中
人类已经掌握了重聚变技术
能够把岩石作为燃料
通过“烧石头”
也就是“硅聚变”产生能量让地球动起来
理论可行
但聚变反应的发生是很复杂的
需要极高的温度和极强的压力
反应条件较为苛刻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图
虽然当前 “硅聚变”还无法实现
我们更容易做到的
可控核聚变技术为轻核聚变
聚变燃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
通过轻核聚变反应
能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量
近年来
这一颠覆性前沿技术不断被攻克难关
“人造太阳”越来越接近现实
与电影中全球建造核聚变行星发动机
开启“流浪地球”计划相似的是
自1985年开始
为验证聚变能利用的科学和工程可行性,
全球主要核能国家加入“ITER计划”,
联合建造能产生大规模可控核聚变反应的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目前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
科研人员在真空室内安装系统。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图
中国于2006年正式加入ITER计划
提升了我国核聚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ITER装置内壁直接面对
上亿摄氏度燃烧的聚变等离子体
是ITER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
2022年年底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担研制的
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了首件制造
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中国聚变研究并不只是参与ITER
还有自己的研究计划
为此必须要有与国际一流比肩的
装置和平台做支撑
1984年
中核集团西物院建成了
我国首座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
中国环流器一号(HL-1)
之后 陆续建造了
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
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
2020年12月
西物院自主设计建造的
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
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
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
先进托卡马克装置
其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
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
这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
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
也是我国消化吸收ITER技术
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2022年10月19日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
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
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
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新一代“人造太阳”
会不断刷新我国
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一个又一个纪录
创造更多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此外
电影中还有一个设定
月表有丰富的氦3元素
而氦3的确是核聚变的重要原料
巧合的是,2022年
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的科研工作者
首次成功获得
嫦娥五号月壤中未来聚变能源资源
氦3含量及提取参数条件
为我国月球资源评价和开发
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
电影里
中国负责牵头行星发动机项目
现实里
中国核聚变实力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国际上
中国在“ITER计划”中提供了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成为国际核聚变最重要支撑力量
国内研发方面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等装置
近年来不断实现技术突破
强核强国 造福人类
中核集团将用一组组数据
一次次实验 一个个部件
研究受控核聚变
让聚变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到那个时候
天上飞的 地下跑的
都可以使用清洁高效的聚变能源
甚至可以开着聚变动力飞船
在太空自由翱翔
星辰大海
未来可期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307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北京科协,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时代镜像-神秘的粒子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