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运动强度怎么定——心肺运动试验的小妙用

运动强度怎么定——心肺运动试验的小妙用

时间:2023-02-06 01:55:0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康复科普 栏目:百科 阅读:160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久坐、饮食油腻、熬夜、日常活动量减少逐渐成为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都很普遍的不良行为,随之而来的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日渐升高。数据统计发现,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从1958年的5.15%上升至2012年的23.2%,增加了四倍之多,而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率从2002年的18.6%上升至2012年的40%,群体肥胖率从2002年的4.8%上升至2012年的11.9%。这些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以及后遗症的持续管理,无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

根据2020年WHO发布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定期定量的身体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帮助控制心脏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生,而这些疾病占全球死亡原因的近四分之三,同时指南表明所有的身体活动都是有益的,人人都可以从增加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的行为中获益。然而,指南虽然已经对不同年龄层、身体健康或疾病的群体,给予了不同类型、不同时长的运动建议,但仍有很多慢性病患者对于所说的“低等强度”、“中等强度”的运动不太理解,这到底是用时间来算的,还是心率变化来决定的呢?为此,小编为大家做个简单说明,希望能在理解运动强度方面对大家在日常运动中有所帮助。

严格来说,运动强度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临床上有多种评价方法,包括Mets法、摄氧量法、心率法和自我疲劳程度感知法。而同样的中等强度,对于不同人来说,可能是运动中不同程度的摄氧量或目标心率值,因此,建议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者,在出院后要回家进行运动前,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的评估,以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运动,以在获益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CPET)**目前是检测运动能力的金标准,它是通过测量气道内的气体交换而同步评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反应情况。在测量气体交换的同时,还能实时观测到心电图、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而了解不同耗氧量即运动强度下的心血管及肺循环的反应情况,从而评估测试者的运动能力并为其制定合适的运动强度提供科学量化的依据。图1简洁明了的反映了肺呼吸功能(摄入量VO2和VCO2)与细胞呼吸(消耗量QO2和QCO2)通过循环系统而相互耦联的关系。

图1:耦联细胞呼吸(内呼吸)与肺呼吸功能(外呼吸)的气体运输机制(本图源于《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及解读》)

日常情况下,人体的氧气摄入量与氧气消耗量之间处于平衡状态,而心肺运动试验,正是通过极量的运动强度刺激,而打破这种动态平衡,放大内呼吸和外呼吸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器官的异常情况,因此,在任何原因导致的运动受限早期,就可通过CPET帮助明确不耐受的大致原因或方向,从而大大节省了临床检查的时间和费用。

临床上常使用的测试方法有运动平板测试和踏车测试两种,平板测试是在设定的测试速度和倾斜的坡度下,让测试者戴上接通气体传感器的面罩,以步行、慢跑或快跑的方式进行;

踏车测试可以精确计算运动功率,脚部踏车运动可以坐着或躺着进行,通过负荷循序渐进的递增,逐渐达到患者的最大运动耐量。这两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具体选用。

表1:两种极量运动测试的特点比较

心肺运动测试用于指导运动康复或日常运动耐量,最普遍的方法便是根据测试结果,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心率(HRmax)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在2020年发表的最新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指南,低强度的运动是指运动中的摄氧量低于40% VO2max,中等强度运动则是运动中的摄氧量保持在40-69% VO2max,一次有效的指南推荐的半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其实是需要在半小时的踏车或快步走运动中,需摄氧量维持在40-69% VO2max,这样的监测摄氧量下的运动,通常需要佩戴专业的便携式设备才可完成,那对于回家后的日常锻炼,如何监测并控制运动强度呢?其实还可以采用心率监测的方法,通过CPET评估后得到的最大心率,设定低等或中等强度运动的目标心率,在运动中,根据手环显示的心率变化情况,了解自己步行、踏车或跑步时,是否达到了一定强度。

表2:各类运动强度指标(参考2020欧洲心脏病学指南)

可以看出,完成一次心肺运动试验,不仅可以确定自己的心肺、骨骼系统是否能安全的完成运动,还能明确具体的运动量,从而达到有效的运动目标,循序渐进的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运动耐力。实际上,这只是心肺运动试验的冰山一角,它还可以用来鉴别运动不耐受的原因、帮助确定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级以及进行外科手术的术前风险评估等

本平台科普内容获中国科协科普部2022年度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项目“全国学会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康复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资助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310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康复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