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前沿 > 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会因性别和年龄而异

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会因性别和年龄而异

时间:2023-02-10 02:01: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头条 栏目:前沿 阅读:196

1,Nature Neuroscience:阿尔茨海默病的脑细胞变化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常见症状是大脑中两种蛋白质的过度堆积:细胞内的tau蛋白缠结,以及在细胞外形成斑块的β-淀粉样蛋白。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他们开发的一种新方法,揭示了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随着疾病的进展,位于这些蛋白质附近的脑细胞是如何变化的。

这项名为STARmap PLUS的技术首次同时绘制了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它们的位置,以及完整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大脑的炎症反应和小胶质细胞等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等过程与疾病进展有关。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从而触发更靠近斑块的炎症反应。STARmap PLUS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它从一个样本中同时收集了蛋白质和基因表达信息,使得在高分辨率下更容易比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它还可以检测比细胞更小的特征,这有助于区分单个细胞,即使它们在大脑中密集地聚集在一起。STARmap PLUS 也是可扩展的,可以用于绘制其他蛋白质甚至整个转录组。

2,Nucleic Acids Research:一个智力相关的重要基因突变调控染色质的结构和特定基因表达

来源:深究科学

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iator几乎参与了机体的所有发育过程,其功能的失调会导致多种严重的人类遗传疾病。其中,MED23亚基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智力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已报道的MED23点突变的病例表现出头小畸形、语言迟缓、认知障碍等缺陷,然而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纲团队与于淼团队发现MED23 c.G1850A (p.R617Q) 点突变导致一系列学习与记忆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MED23 R617Q点突变通过特异性地降低增强子活性,从而减弱增强子-启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染色质三维构象,下调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通过这一分子机制,MED23 R617Q点突变导致DACH1基因表达下调,最终导致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即刻早期基因FOS和JUN表达的异常升高,引发智力障碍。

3,Science: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会因性别和年龄而异

来源:ScienceAAAS

生物钟调节着人类的生理过程,它使我们诸多方面的生物学特征与每日环境和社会信号同步。然而,人们对人体中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尚不清楚,尤其是它们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近日,一项利用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项目中900多个人类转录组的新研究发现,人类基因表达的每日节律会因性别和年龄而异。

身体各组织中的生物钟同步性良好,全基因组中的24小时基因表达的节律波动主要发生在早晨和傍晚。代谢性组织显示的节律性最大,而脑组织的节律性则最小。基因表达的总体节律在女性中的保持度更好,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老年人体内的节律性普遍较低,尤其是与冠状动脉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基因程序中。

4,Nat Commu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于早期诊断人类阿尔兹海默病的新型检测传感器

来源:生物谷

体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对这些处于低浓度的细胞因子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或能帮助临床医生在早期阶段诊断患者的疾病。近日,来自西蒙弗雷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用于筛查阿尔兹海默病和其它疾病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能通过检测一类特殊的小型蛋白来发挥作用,即名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细胞因子,TNFα能扮演生物标志物的角色,其是一种能提示机体健康状态的可测定特征。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非常灵敏,其能在极低浓度下(10 fM)帮助检测TNFα,且远低于通常在健康血液样本中所发现的浓度水平,即200-300fM。

5,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父亲不积极照料婴儿,日后会得抑郁症?

来源:大话精神

既往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共同养育关系对儿童认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均有积极影响。共同养育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那么这种关系对父母有没有影响呢?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在孩子出生后的几个月里,家庭的共同养育关系不好,那么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父亲更有可能感到抑郁。儿童早期糟糕的共同养育关系是抑郁症发展的最强预测因素。抑郁和不良的共同养育之间存在双向联系,这意味着这两个因素似乎在两个方向上相互影响。

6,基于社交媒体语言表达开发心理幸福感感知模型

来源:中科院心理所

积极心理健康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心理幸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民众的心理幸福感测量很难大规模实时评估。近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语言表达建立心理幸福感预测模型,并通过心理问卷测量的方式评估社交媒体对真实幸福感数据的预测能力。

结果表明,心理幸福感感知模型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在0.49和0.54之间,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通过确认语言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该研究验证了社交媒体对应于真实心理幸福感数据的可预测性,对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非专业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态识别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7,基于rs-fMRI的二值化度中心度和加权度中心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自限性癫痫脑功能网络的研究

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自限性癫痫(SeLECTS)又称Rolandic癫痫,最近的研究表明,SeLECTS患儿仍存在心理、行为以及认知功能障碍。为此,近日发表在《磁共振成像》上的一篇研究基于二值化和加权DC分析方法观察SeLECTS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网络重要节点属性的变化情况,以评估疾病持续时间以及认知障碍与拓扑功能网络度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SeLECTS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脑网络拓扑学上的新见解。

8,PNAS: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细胞质与线粒体翻译不同调控了行为可塑性

来源:BioArt

表型可塑性或称非遗传性多型是指同一基因型受环境的不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昆虫的多型性现象更加普遍,而蝗虫从散居型(Solitary phase)向群居型(Gregarious phase)的转变不仅是表型可塑性的典型代表,还是蝗灾暴发的生物学基础。

近日,河北大学康乐院士环境适应与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团队阐释了蝗虫型变这一典型表型可塑性的翻译调控新机制。该研究首次从翻译层面提出了由种群密度变化引发的核糖体组分“分子可塑性”,调控了飞蝗“行为可塑性”这一论点,将行为可塑性与翻译策略进行连接、阐述,不仅对认识生物表型可塑性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还为理解蝗虫聚群成灾机制提供新线索。

来源:基因谷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350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