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发展“怪兽导弹”,渴求强化特殊威慑力?
时间:2023-02-15 01:48:0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航天报 栏目:军事 阅读:181
最近,韩国所谓“怪兽导弹”的消息颇受关注,甚至早前有韩国军方人士宣称,“10枚该导弹的威力接近核武器”。宣传虽有夸大,但韩国导弹技术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一些研发动向及其影响值得解读。最早在2022年10月1日,韩国军方公开播放了“怪兽导弹”的影像。
韩国军方公布的“怪兽导弹”发射影像据韩国媒体报道称,这款导弹的正式名称是玄武-5弹道导弹,弹头质量达到8~9吨,导弹达到最大飞行高度后俯冲速度超过10马赫。外界推测,如果参照其他国家同类导弹的常见标准,弹头质量降至1吨左右,“玄武”-5的射程有望超过3000公里,属于中远程弹道导弹。那么“玄武”-5为何选择重达9吨的弹头呢?
重视威力 提高毁伤效果
要知道,之前公开能搭载9吨弹头的现役弹道导弹只有俄罗斯的“撒旦”与“萨尔马特”,两者都属于洲际弹道导弹,后者更可搭载代号“先锋”的高超声速战斗部,俨然成为西方各国的“噩梦”。
这两款导弹在搭载9吨弹头的情况下,最大射程号称达到18000公里。相比之下,韩国的“玄武”-5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战略打击威慑力,那么发展的必要性何在?
韩国军方的解释是“重视威力”,认为只需同时发射多枚“玄武”-5,即使携带常规弹头,也能产生“与核武器相当”的打击威力。另外,对于韩国而言,这是其弹道导弹技术的又一次新突破。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长期以来都在约束韩国发展弹道导弹技术。1978年,韩国在美制地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本国首款弹道导弹“玄武”-1,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并在次年强迫韩国签署了协定,要求韩国只能发展射程小于180公里的近程弹道导弹。
韩国玄武-1弹道导弹此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在韩国努力下,《韩美导弹协定》逐渐“松绑”,韩国弹道导弹的弹头最大质量和最大射程等限制指标有所放松。直至2021年5月,该协定全面终止,韩国弹道导弹理论上进入“无限制时代”。
随着限制逐步解除与自身技术进步,韩国发展导弹的雄心不断膨胀。2009年,韩国首次提出了“韩国型三轴体系”的概念,并于2022年5月宣布重启建设体系,并公布了一系列具体举措。该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计划对朝鲜核导设施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杀伤链”系统、“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对朝鲜实施的大规模回击报复系统,堪称“攻防兼备”。
在防御方面,2022年2月,韩国首次成功进行远程地空导弹L-SAM的飞行试验,并于11月完成目标拦截试验,宣称2028年有望实战部署“韩国版萨德”。届时,L-SAM将与“萨德”“爱国者”“天弓”-2共同组成覆盖中段反导、末端反导、远程防空、中近程防空的韩国多层防空反导拦截系统。
韩国L-SAM导弹发射升空
韩国展出的天弓-2中程防空导弹在进攻方面,韩国频频曝出导弹试射消息,新型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1年9月,韩国首次试射“玄武”4-4,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掌握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2021年12月,韩国公开了本国首款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概念设计,代号“海科”,计划于2023年完成组装,2024年试射。
渴求发展中远程弹道导弹
种种迹象表明,韩国不甘心依赖美国的导弹,从未放弃过对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渴求。面对美国过去在弹道导弹方面的遏制,韩国以“科研”和“民用”为幌子,开发国际竞争力较差的火箭技术。
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启了KSR系列探空火箭研发工作;2002年开始与俄罗斯合作研发罗老号火箭;2010年启动世界号火箭项目,并于2022年6月21日发射成功。
韩国世界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世界号”能够将1.5吨有效载荷送入离地面600~8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而这款火箭选择在2021年10月首次发射,与当年5月《韩美导弹协定》终止有一定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运载火箭实力可以从侧面反映其弹道导弹技术底蕴。这样看来,韩国研发出射程3000公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并无太大困难,但背后意图耐人寻味。
据公开资料显示,韩国已研发出中近程弹道导弹“玄武”-4,携带2吨弹头时,射程达800公里,完全可以覆盖朝鲜全境。与此同时,韩国军队列装了射程更远的巡航导弹,如“玄武”-3C的最大射程超过1500公里,可以由军舰携带,打击灵活性和生存性更佳。因此,威力更大的“玄武”-5对于韩国军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很可能意在向朝鲜等周边国家显示“针锋相对”的能力,心理战意味更浓,这与冷战时期美苏的做法如出一辙。
韩国展示玄武-3巡航导弹
韩国玄武-2弹道导弹发射升空
韩国玄武-2C弹道导弹发射升空
近期,朝鲜、日本、韩国争相研发高超声速武器;日本已启动10余种远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还计划大批采购美国“战斧”;韩国公开暗示有意愿也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自行开发核武器。由此可见,未来东北亚地区军事形势暗潮汹涌,值得我们持续高度关注。(作者:杨慧君)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458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航天报,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