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精子卵细胞质内注射技术并不是体外受精技术的升级版
时间:2023-02-28 01:59:13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37
作者:徐丽清 刘顿 李子涛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审核:刘风华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主任医师
在一部分不孕不育夫妻中,妻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丈夫身上。
现代社会,很多男性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再加上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身体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有些问题就反映在生育力上,表现为严重的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过药物调理依然无法生育,就可以考虑借助单精子卵细胞质内注射(ICSI)技术助孕。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关于ICSI技术
ICSI技术是目前生殖医学上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帮助不能自然受孕的夫妻实现做父母的愿望。
ICSI技术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胚胎培养室中完成的。胚胎学家借助显微操作系统选取一条形态正常的精子,再通过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管注射到卵子的胞质内以完成受精过程。
ICSI技术的操作跨越了精子运动、顶体酶释放、颗粒细胞消化、精卵结合、透明带反应等一系列步骤,大大降低了卵子受精对精子数目的要求(从百万降低到个位数),是目前针对严重不育男性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ICSI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人工挑选合适的精子并直接注入卵子内以完成受精过程。这个操作克服了精子数目过少、活动力过差、畸形率过高等引起的精卵自由恋爱并结合的困难,可以有效地帮助这些男性解决不育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妻子不能正常受孕是由严重的男性因素所致,那么就可以通过ICSI技术来达成孕育生命的目的。
IVF技术和ICSI技术的区别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关于试管婴儿技术,很多患者以为都是一样的。其实,试管婴儿技术是有区别的,根据出现的先后顺序,试管婴儿技术被分为体外受精(IVF)技术、单精子卵细胞质内注射(ICSI)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和卵胞质置换(GVT)技术。其中,ICSI技术适用于由严重的男性因素导致的不孕不育。
那么,IVF技术和ICSI技术的区别有哪些呢?
1. ICSI技术是区别于IVF技术的独立版本。IVF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的通称。需要强调的是,ICSI技术并不是IVF技术的升级版,也不能取代IVF技术。两者是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来区分的。ICSI技术与IVF技术在适应证上有所差别,适合不同人群,只是ICSI技术的出现时间比IVF技术晚了十多年。
2.ICSI技术和IVF技术在取卵后的受精方式不同。在常规的IVF技术中,卵子和处理后的精子置于有培养液的培养皿中共同孵育,让精子大军相互竞争,完成卵子体外受精。打个比方,IVF技术相当于是自由恋爱结合的,而ICSI技术是通过媒人介绍促成的姻缘。ICSI技术是胚胎学家在显微镜下选一条“英俊顺眼”的精子,以显微操作的手法直接把这条精子注射到卵子的胞质内,人工显微操作完成体外受精。
3.ICSI技术和IVF技术有着相似的种植率和妊娠率。通过任何一种方法产生的胚胎不应该被认为是优于另一种的。这两种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是差不多的,没有哪个有更高的成功率一说。目前的研究认为,ICSI技术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安全的体外受精方法,其本身并不增加子代出生缺陷的风险。
简单来说,IVF技术和ICSI技术的区别是对应的患者情况不一样,IVF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女性因素和不严重男性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而ICSI技术主要是面向严重的男性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
因此,如果需要使用试管婴儿技术,具体选择哪一种,遵照医生的安排配合治疗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ICSI技术的适应证
导致不孕不育的因素有很多,每一阶段试管婴儿技术的适应证也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不孕不育夫妻都可以考虑使用ICSI技术来达到成功受孕的目的。
那么,ICSI技术到底适合哪些患者呢?
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文件中,ICSI技术的适应证可以分为8种情况:①严重的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②不可逆的梗阻性无精子症;③生精功能障碍(排除遗传缺陷疾病所致);④免疫性不育;⑤IVF受精率低或受精失败;⑥精子顶体功能异常;⑦需要接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技术;⑧冷冻卵子的受精。
从上述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男性生殖能力严重受限导致的不育是ICSI技术的主要适应证,并不是像有些患者认为的那样,只要想做,就可以找医生申请做。我国正规生殖医学中心对ICSI技术的指征把握得都非常严格,必须在符合上述指征的情况下才可以选择ICSI技术助孕。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夫妻孕育子女,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双方情感的见证。如果在生育路上遇到了问题,建议及时求助正规的医疗机构,
医学越来越发达,辅助生殖技术也越来越细化,不管采用哪一种技术,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相信每一对相爱的夫妻都可以如愿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6667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脑中风后恢复与康复的实施
下一篇:卒中幸存者该如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