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 >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从《流浪地球2》看无人机蜂群与反无人机技术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从《流浪地球2》看无人机蜂群与反无人机技术

时间:2023-03-22 01:48:0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科普 栏目:军事 阅读:163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展现了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掠夺者无人机展开蜂群攻击,有人战斗机、防空系统与之大战的宏大场面。

在现实中,用地空导弹、空空导弹来打击无人机经济性很差,因为导弹的成本很高,即使是打击像电影中掠夺者这样具备人工智能的无人机,费效比不够经济。另外,无人机形成蜂群铺天盖地,需要的导弹数量更多,而战斗机的携弹量不足以应对无人机群威胁。

那么,如果面对电影中出现的无人机蜂群攻击,用弹炮结合的近程自动防空武器来予以打击,是费效比最高的选择。电影中也确实有大量近程防空武器向无人机蜂群密集开火的画面,接近实际。弹炮结合的近程防空武器,对付类似电影中掠夺者无人机这种旋翼或多旋翼无人机及无人机蜂群非常有效。这些无人机往往飞行高度低、速度慢,弹炮直瞄射击的拦截效果最好。

图片说明:电影中掠夺者无人机,为多旋翼设计,垂直起降,可平飞、悬停

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单兵武器对低空无人机直瞄射击的训练场景,面对悬停或慢速低飞的无人机,单兵武器直瞄射击确实可以对其进行有效杀伤,但无人机较快运动时,靠普通枪械直瞄射击命中毁伤率还是略低。这个时候,可以用单兵可操控的干扰武器、定向能武器、网状武器、泡沫武器进行攻击以提高目标的捕获和毁伤效果。

图片说明:影片中无人机密集起飞,近距离形成蜂群实施攻击(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密集的对地攻击无人机蜂群时,单兵往往缺乏防护,反击效果不佳,选择使用车载或固定式的大功率定向能武器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激光武器可以迅速对无人机的侦察、观测等设备进行毁伤,减弱或者直接导致无人机丧失战斗力。高能激光还可以通过直接照射的方式对无人机进行硬毁伤直接将其击落。使用高能微波为攻击手段的反无人机武器,通过电磁脉冲,烧毁无人机天线和敏感电子器件,达到毁伤无人机的效果。与激光武器相比,高能微波武器受天气影响小,攻击所用的能耗低,距离范围大,攻击时可以向大致方向发射微波不必精确命中,便于操控和持续攻击,在面对高密度无人机蜂群时,可以连续打击发射方向上的无人机。同理,还可以选择电磁脉冲弹攻击无人机蜂群,利用大功率的空爆脉冲或者定向扇形脉冲,对区域内无人机进行大范围打击,可同时毁伤一定空域内的无人机蜂群。但电磁脉冲一旦使用范围过广或者使用频率过宽,也会对己方电子设备产生无差别的毁伤,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域限制和脉冲冲击指向方位,避免使用空爆脉冲武器对己方的飞行器或地面设备造成干扰,对于使用电磁脉冲的一方,也要加强电子设备防电磁脉冲能力。

图片说明:影片中掠夺者无人机的武器局部特写**(图片来源网络)**

在电影里,最终靠重新夺取无人机控制权解决了无人机危机。但在现实中,在不掌握无人机系统代码的情况下,想夺取无人机控制权相当困难,一般会选择对无人机和无人机蜂群的通讯进行干扰,阻断无人机与有人武器平台、控制平台,以及无人机之间的联络通讯,将无人机蜂群变为独立的个体,无法实现分布式整体作战能力。对无人机的通信干扰,除了传统的频段干扰、阻断外,还可以主动出击,侵入无人机的通信网络,实施通信欺骗、释放病毒。当然,这种通讯干扰和攻击的方式对具有自主独立作战能力的无人机影响极小,如电影中的掠夺者无人机就很难用这种方法让它失控,最多能达到干扰编组成群减少协同危害的目的。

对付无人机和无人机蜂群还有另外一种电子干扰思路。对无人机及无人机蜂群的定位、导航系统实施干扰,阻断卫星定位信号,导致其无法精确飞行,降低其作战性能。再结合空中播撒的金属条,地面的光电传感、热传感和烟雾等干扰手段,将会对无人机的雷达、红外、光电传感器实施综合有效干扰和破坏,让无人机失去自主、自动作战能力,使远距离控制人员无法通过无人机掌握战场信息情况,从而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让无人机失去作用。

反无人机或无人武器平台,也可另辟蹊径,通过制造假目标来干扰无人机作战,尤其是制造虚假的高价值目标,比如通讯中心、雷达等设备,造成无人机和无人机蜂群的目标识别混乱,消耗无人机的作战资源。这种方法在对付巡飞弹等无人武器系统时就较为有效。

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装备数量不断增加,型号繁多,其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在不断降低,无人机蜂群的搭配和攻击样式也越来越多,如何高效、低成本的毁伤无人机和防范无人机蜂群成为了核心研究方向,对无人机的打击也从硬杀伤到电子软杀伤与硬杀伤相结合演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的无人机将会更多,再加上量子计算等超级计算能力的出现,对无人机的通信网络攻击、无人武器系统病毒攻击、无人武器系统的控制权争夺也会不断出现,靠软件干扰系统,甚至用软件毁伤硬件的作战方式也将随之出现,甚至出现在无人机设计、生产制造阶段就进行对抗和相互攻击的可能。俄乌冲突战场上无人机大放异彩,相信未来如何应用无人机,如何反制无人机将更多的受到关注。

作者田春园: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员,开创军事及时政评论栏目《田煜观点》,发表过大量安全战略、军事防务分析、军事科技、军事理论等文章,受聘进行过多次国家安全战略形势等讲座。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田春园(军事科普作家)

科学审核:费伯禹(资深军事内容编审)

策划:金 赫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013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