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时间:2023-04-04 01:32:07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栏目:人物 阅读:173
编者按:2023年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宣传,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院士的科学情缘”生动反映了“跟党走、为人民”的科技界时代强音,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奋力前行。下面和小编一同看看王永志院士的故事——
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王永志
2021 年4 月29 日,“天和”升空,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也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为这一战略的拟制者之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党龄已超70 年的王永志值得一书。回望他的奋斗历程,祖国的需要便是他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1949 年11 月,年仅17 岁的王永志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王永志被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录取。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永志传》作者姚昆仑所说的,“从那以后的40 多年里,他的每一步人生变化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20 世纪50 年代,为了加快培养人才、建设新中国,中央决定选拔一批学生前往苏联留学。王永志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于1955 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7 年10 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为了能在未来对中国航天事业有所贡献,在飞机设计专业有了些基础的王永志毅然转换了自己的专业,转攻火箭和导弹设计。谈及这段历史,王永志回忆道:“1957 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经过6 年的留学生涯,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永志,放弃了在苏联继续深造的机会,于1961 年回国。彼时,我国的航天事业蹒跚起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自主设计制造火箭。留苏归来的王永志也走进大漠戈壁,加入祖国航天创业大军的行列。在此后的工作中,王永志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为实现我国制定的“八年四弹”的长远发展规划《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包括王永志在内的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到20 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中国航天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承揽了国外卫星发射任务,甚至在短短18 个月内就完成长征二号E 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从批准实施研制到发射的全过程,创造了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王永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从一位专业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1992 年11 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丹阳,我已经60 岁了,搞火箭30 多年,一直紧紧张张,提心吊胆。本来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陪你到处走走,挽回过去常常不在你身边的‘不良影响’。现在组织上这样信任我,要我承担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的重任,看来,我只有再次向你道歉了!”向妻子袒露了心声,王永志又一次义无反顾地离家远行。为了早日实现国人的飞天梦,他选择在航天舞台上绽放第二次青春。
2003 年10 月15 日,在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
“11 年来我们这支航天队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不顾自己的一切,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一刻。我为沉着果敢的杨利伟而自豪,我为不负使命的这支队伍而自豪,我为祖国而骄傲。”成功那一刻,王永志感慨万千。
18 年后的2021 年,3 名中国航天员进驻“天和”,开始了数月之久的太空生活。在王永志等先驱的努力下,中国航天正沿着我们自己的设计路线,一步、两步、三步,蹄疾步稳,探索太空。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302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