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浪花 滚烫的情怀——“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
时间:2023-05-26 01:48:0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海洋档案 栏目:军事 阅读:149
永暑礁举办“战歌嘹亮军威壮”战斗歌曲合唱比赛。乔宇飞摄
南海,祖宗之海。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用热血和青春,护卫着祖国的海疆。在与钢枪相伴的日子里,官兵也用自己深沉的歌喉,唱出了充满海味的雄壮战歌,谱写了一曲洋溢着忠诚与担当的铿锵乐章。
歌声,是强军文化的直观表达,也是官兵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表白。追寻着这些浪花里飞出的军歌,我们走进南部战区海军,聆听强军文化悠扬雄壮的回响。
一
1972年的一天,原海政文工团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和他的战友来到这里体验生活,随军舰出海训练。三天三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波澜壮阔的大海、南海吹来的劲风、劈波斩浪的战舰,给胡宝善带来了创作灵感。很快,歌词“我守卫在海防线上”便从胡宝善的笔下流淌出来。
回到北京后,胡宝善和战友王传流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整理,并将歌名改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一首激情澎湃的歌词就这样诞生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
激情飞扬的胡宝善,在很短时间里就给《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谱上了抒情优美的旋律。整首歌曲打破了以往军歌传统的旋律结构方式,采用了3/4拍的圆舞曲节奏。旋律优美舒缓,令人耳目一新。歌曲抒发了人民海军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唱出了海军官兵在艰苦的海防线上,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乐观向上守卫祖国海疆的万丈豪情。此歌一经演唱,便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传唱的经典。
时间仅仅过去几年,一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又进入国人的视野。南海是美丽的,也是不平静的。1974年1月,我南海舰队官兵在陆军、空军部队和民兵协同支持下,进行反击作战,成功收复了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
西沙海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群文艺工作者便来到了永兴岛体验生活。他们要以西沙海战为题材,创作一批歌颂广大军民、歌颂祖国的文艺作品,并酝酿创作拍摄电影《南海风云》。在岛上,海军知名作曲家吕远,与歌词作家苏圻雄,住在了门对门。正是这两位文艺战士在西沙海岛上的“偶遇”,碰撞出了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这首歌颂西沙军人、赞美西沙的电影主题歌,随着电影《南海风云》在全国上映,成为中国乐坛上的经典之作。
回眸南海军事文化发展的航迹,我们发现,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会诞生久唱不衰、鼓舞人心的军歌。从《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到《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从《南沙卫士之歌》,到《美丽的三沙我的家》;从《西沙水兵》,到新时代南海强军组歌《南海战歌》……它们构建起最具南海特色的军旅音乐长卷。
这些经受岁月洗礼的军歌,唱出了南海将士的心声和忠诚,也唱出了革命军人历久弥坚的精气神。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始终是南海卫士高唱的主旋律。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军文化最鲜明的标识。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让热爱与忠诚烙进了南海官兵的灵魂深处,融进了他们代代相传的血脉。
曾利辉是一位有着10多年驻守南沙岛礁经历的老兵。当年还在原桂林陆军学院学习的他,就被一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所打动,在心里立下了去南沙、去祖国最南边海疆的志向。2002年军校毕业后,曾利辉申请来到南薰礁,成为守卫祖国南沙群岛的一名排长。他来到岛礁的第一课,就是与守礁官兵一道高唱《南沙卫士之歌》。
现已成长为南沙某守备部队政治工作部主任的曾利辉,谈起军歌在激励守备官兵爱国守边中的作用时颇有感慨:“那些形式和内涵相统一的军歌,是我们守岛官兵的最爱,也是重要的精神食粮。我们唱起这些柔情与刚强兼备的军歌,不仅能排解守岛的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能坚定我们坚守祖国海疆的意志和信仰。”这些朗朗上口的军歌,发挥了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疆卫士,把忠诚写在岛礁上,把青春挥洒在浪花里,把热血铸就在硝烟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歌中所弘扬的理想和坚守。
二
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
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
战风斗浪守国门
一颗红心永向党
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吃遍南沙千般苦
人民幸福我荣光
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
南沙卫士团结如钢
敌人胆敢来侵犯
战士铁拳让他尝
这首歌名为《南沙卫士之歌》,是南沙卫士唱得多、流传时间久的歌曲之一。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是南沙守备部队干部亓玉台。17岁就写血书申请入伍来到南海部队当兵的亓玉台,有着34年的从军经历。在南沙高脚屋与官兵共同坚守的日子里,亓玉台经受烈日高温的炙烤、高湿高盐的煎熬、孤独寂寞的折磨、风急浪高的冲击……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被他视为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激发了他内心的创作热情。
歌为心声,向海而歌。在南海诞生的极具生命力的歌曲,每一首都是南海卫士训练、执勤、生活的生动写照。它们吟唱出南海官兵心中的钢铁信仰,诠释着天涯哨兵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最终铸就为构筑强军文化长城的一砖一瓦。
岁月在流淌,南海将士“兵写兵,兵唱兵”的优良传统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南海部队强军文化建设一大鲜明特色。一级上士李宗霖,2015年来到西沙永兴岛服役。他选择了“挥洒热血,将青春燃放海疆”的坚守,甘做“抛洒青春不吝啬,豪饮孤独当美酒”的天涯哨兵。歌曲《西沙水兵》,就是他在西沙守岛期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受到广大青年官兵的喜爱。在戍守海岛的8年时间里,李宗霖和身边的战友一道,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军歌。
有人说,南海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也是一个海水溅起的浪花都是歌的地方。翻阅这些年从南海飞出的军歌,我们欣喜地发现,像《西沙水兵》一样,很多歌曲都出自南海官兵之手。歌曲《守海》的歌词,是驻守在西沙永兴岛的基层主官郑强,在日常的战备执勤中即兴而作。歌曲《忠魂》的词作者张启来,是长期驻守在西沙琛航岛的一名基层主官,长眠在岛上的18名烈士的事迹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南沙太阳花》的歌词,是驻岛官兵与著名词作家薛振川在岛上交流时碰撞出的火花。参加过西沙海战的王昌太老英雄含泪写下《最忆是西沙》的歌词;驻守西沙东岛的一名基层带兵人写下了岛歌《青春誓言》……
无数事实证明,歌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扎根基层这片沃土的深度和广度。《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词作者苏圻雄曾深情地说,能写出深受国人喜爱的歌曲,要“感谢23年在海南当兵的经历”。作曲家吕远在谈及创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过程时说:“这首歌饱含了我对军民之情的崇敬。在采风时,我被西沙的魅力吸引,更被守岛军民在艰苦条件下的坚守所感动。那是一种浓烈的爱国情怀。” 当代诗人、词作家郑南,也有过在部队当兵的经历。他回忆起创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过程时,认为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有军人情怀,有对红军、对祖国山河那种特殊的爱;歌曲是爱国主义情怀与艺术情怀结合的产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从浪花里飞出的军歌,散发着南海浓郁独特的音乐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歌曲样式,不仅赢得南海卫士钟情厚爱,也飞出了南海,受到广大国人的喜爱,成为乐坛流行歌曲。20世纪流行的一批南海军歌自不必赘言,新时代里依然有不少南海军歌令歌迷喜爱。《西沙水兵》MV在网上发布后点击量很快突破了“10万+”,并冲上当天的社交媒体热搜榜。南沙退伍老兵王华聪带着《南沙太阳花》,参加央视歌曲演唱活动,获得奖项。充盈战斗豪情的新时代南海强军组歌MV,在去年推出仅两周时间,就被全国20多家军地媒体和网站转载发布。一级上士李宗霖带着自己最新创作的歌曲《在飞着歌声的大海上》,受邀参加今年海南省组织举办的“感悟大海、守护南海、走向海洋—第三届海洋风主题歌曲作品展演”……
三
强军文化的建设和培育,需要顺势而为,更要主动作为。
迈入新时代,在全军掀起实战化练兵大潮中,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南部战区海军挺进深蓝的航迹越来越远,联合作战能力获得了迭代跃升。如何把新时代海军官兵强军兴军的壮歌,谱写成音乐意义上的具象旋律,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去年年初,南部战区海军组织一批文艺工作者,随战舰去远洋、下海岛经风浪,创编新时代南海强军组歌,把具有海味、兵味和战味的南海军歌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
创编一组优秀的组歌,离不开宏大立意、精巧构思、鲜明主题。组歌共分南海魂、南海潮、南海情、南海颂4个乐章,既有体现战区海军部队看齐追随、听令景从政治觉悟和赤胆忠诚的《南海心向中南海》《党旗飘扬在南海》等歌曲,也有讴歌南海官兵艰苦创业、守卫海疆、砥砺奋进的《这片中国海》《南部战区海军向前方》等曲目。
这组歌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战味十足。《南海战歌》豪迈地唱响了南海将士“一腔热血贯日月,倚我南海卫中华”的誓言,表达了官兵时刻准备战斗的决心意志;《刀尖上的舞者》《南海铁拳》《深海雷霆》则生动地讲述南海官兵战风斗浪、练战谋战的精彩练兵故事,诠释新时代人民子弟兵一往无前、敢战勇胜的战斗豪情和血性。
“沙场在点兵,战鼓震云霄……我们已经准备好,一声令下利剑出鞘,甘用热血迎来胜利捷报!”这是南海强军组歌词作者田彬写下的歌词。他随战舰奔大洋去远海,与官兵经风雨斗恶浪,把“触角”延伸到了实战化练兵的第一线,既见证了基层官兵强军兴军的实践,也体验到他们特有的“风花雪月”。谈起创作过程,他说:“紧贴基层官兵是让作品有灵魂的重要途径。艺术工作者离官兵越近,创作的作品生命力越强。”
梁庆才曾在南海部队服役20多年,对南部战区海军有着深入了解和深厚情感,是南海强军组歌歌词的领衔作者和MV的编导主创。如何把充满了海味、兵味和战味的组歌,创编成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歌曲,并让这些歌曲被广大乐迷所接受。梁庆才认为,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探索创新强军组歌呈现的新范式,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梁庆才和曲作者雷雨一道,根据歌曲表达的意境,融合图像、音乐、视频等形式,制作出适合新媒体播放的音乐短片,极大延展了组歌的表现舞台。符合现代年轻听众欣赏需求的MV,一经飞出南海、走出军营,便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据不完全统计,12首南海强军组歌MV,目前总播放量已超过3000万次。
以歌声为载体,以大海为舞台,今年春节期间执行战备巡航任务的海军某编队官兵,把南海强军组歌搬上部队春节晚会的舞台。官兵在远海大洋放声高歌,将嘹亮歌声转化为奋进动力。
“远方的老班长你可好呀,你种下的那簇太阳花已经红透了天涯……”在南沙某守备部队,《情满新南沙》是“南沙战士”文艺小分队每次演出时的“保留节目”。每次登台演唱这首歌,二级上士谢佳妮总会感到心头涌起一股力量。她说:“现在南沙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我们更应该自觉传承南沙的优良传统,履行好自己的使命职责。”
远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南宁舰,每天饭后都会播放南海强军组歌。倾听或者高歌这组战歌,让官兵产生强烈共鸣,激发了精神力量。作为舰上教唱组歌的“教员”,某部门分队长陈晨经常带领大家唱响战味十足的《南海战歌》。他说:“身处大洋执行护航任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大国海军形象,我们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南海战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向海图强,为战而歌。强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部队实战化练兵的沃土,反过来,它又为部队提高战斗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歌具有浓郁兵种特色的歌曲,部队官兵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南海碧波涌动,战舰劈波斩浪,战机振翅翱翔。火热的练兵大潮注入嘹亮战歌的文化力量,必将汇聚成一股滚滚向前的胜战洪流。
来源:
梁秋冬,周演成,范江怀.南海的浪花 滚烫的情怀——“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六[EB/OL].中国军网,2023-4-20.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8876.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海洋档案,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