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颜龙安: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I 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

颜龙安: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I 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

时间:2023-05-27 01:32:11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普中国新媒体 栏目:人物 阅读:177

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为开展好落实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高质量科普服务广大公众。中国科技馆将举办“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由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指导,中国科技馆、中国农学会主办。

“让稻田高产,让天下人吃饱饭”

1958年,考上江西农学院的颜龙安被分到了农学系农学专业。青年时期的他,就已坚定理想信念,“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要把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和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就能勇往直前、坚忍不拔地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

年少时时局动荡的记忆,大学时食不果腹的经历,让颜龙安将自己这份选择提升为一份责任,更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消除饥饿,让人人都能吃饱肚子;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农民、农业、农村作出贡献。

“水稻就是我的孩子,水稻育种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

1962年,颜龙安放弃了去商业局和粮食局工作的机会,来到了萍乡市农业局农技站,他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1971年2月,33岁的颜龙安来到三亚南红农场,参与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经过一段时间,颜龙安意识到要扩大测交范围,在得到珍贵的“野败”资源后,他和助手选取了不同品种的水稻与“野败”杂交。最终,他带着与野败杂交获得的48粒种子和10万字的实验记录回到萍乡。

阳春三月,48粒种子下田整整一周却毫无动静。第8天一早,他和助手李汝广冲进试验田,把所有的种子全部挖出来。
原因在哪里呢?颜龙安四处咨询,闭门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带有野生亲缘的杂交后代种子可能休眠期较长,须进行变温处理,打破休眠期。由于当时科研条件简陋,颜龙安和助手将种子一粒粒洗干净,用湿润的药棉裹紧,再用塑料袋包好,7个组合分成7包,放进贴身内衣口袋里,希望能用体温助力稻种发芽。一天、两天、三天……胚尖慢慢地鼓了起来。枕着农业科研人员的心跳声,48粒种子似乎读懂了他们的期盼,7天7夜之后竟然齐刷刷地探出了“小脑袋”。

借助这些发芽的种子,1972年,颜龙安带领团队育成“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籼型水稻不育系,经过南繁北育连续四代回交,不育株率达100%,在杂交水稻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育出“野败”不育系的科学家。长期奔波于江西、海南两地,艰苦的研究和辛勤的劳作,身高一米七的颜龙安当时只有48公斤,真可谓“稻肥人瘦”。

1982年至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全国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

“多一些对人民的奉献,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1992年,因患上脑膜瘤,颜龙安突然昏倒在工作岗位上。面对组织上的关心,此时的颜龙安只有一个请求:希望手术后还能搞科研。经过这台九死一生的手术,从颜院士颅内取出了鸭蛋大小的瘤体。

“人的一生不单是岁月的刻画,最重要的是精神的谱写和留下自己的脚印,多一些对人民的奉献,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颜龙安怀着“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在水稻育种路上矢志不渝,在科技的前沿勇攀高峰,将满腔热血洒在丰收的土地上。

采访颜龙安院士侧记

颜龙安院士因做过手术,右手已实难拿笔,更不要提写字。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了颜院士手中稿件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笔画虽然扭斜,却并不潦草,写满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细致,也足见颜院士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2023年5月30日,“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将在中国科技馆面向公众开放,让我们一同走近杂交水稻攻坚克难的伟大历程,走近中国科学家群体。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06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普中国新媒体,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