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紧张?心理在“作祟”!
时间:2023-05-27 01:55: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达医晓护 栏目:百科 阅读:143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4386 篇文章
众所周知,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看病难,看病贵,医生态度不好,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其实这些只是表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看病的心理状态和医患关系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现在带大家一起来揭开谜底。
当人们出现身体不适时,一小部分人对此表示并不在意,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怀疑身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便有了以下心理活动:我身体怎么了,好难受,一定是生病了,我不要生病,去医院要花好多钱吧,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只要找专家,一定能治好……于是,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出现这些想法和情绪都是正常的,因为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健康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改变认知,也就是坦然面对并且接受不适症状和可能存在的疾病。
接下来患者就会去医院挂号看病,那在看病过程中会出现那些心理变化呢?其实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就会根据自身对这些症状进行判断,以及可能疾病的猜测。
一、排队时调整自身心态
排队挂号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感到焦急,特别是当号码比较靠后,通常会因进度太慢,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这一现象很普遍。身体的不适,路途的劳累,加上等待的急切都会让人们身心感到疲惫,但也会为接下来的医患关系埋下隐患。此时,患者越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换位思考:一方面,作为患者,大家都希望能和医生多交流,让医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尽可能得到最好的治疗;另一方面,每个医生每天门诊工作量很大,平均分配到每位患者的看病时间并不多。所以患者要努力调节负面心理状态,理性对待这件事。
二、进入诊室描述病情
当患者走进诊室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医生的外貌、神情等视觉要素,当医生开口说话,就会接收到语音、语调等听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患者对医生的第一印象的90%左右,其余的是医生的说话内容和肢体语言,这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这一印象对接下来的就医感受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通过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医生对病情有初步了解,结合自身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患者开具一系列检查单。有些时候,医生会给患者开很多项检查,这时患者会觉得有些检查没必要做,病情不复杂,认为医生是想赚钱才开如此多的检查,但事情并非如此,有些病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需要做很多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根据检查结果排除错误诊断,从而确诊,但由于患者和医生的医学知识信息不对等就会形成沟通壁垒 。
三、消除医患双方的归因偏差
患者做完检查后,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出诊断,为其制定治疗方案,告诉患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复诊时间。有些患者为了追求治疗效果,要求使用价格昂贵的药,有些患者为了省钱,希望使用价格便宜的药,因此,当医生开了便宜的药,前者会持怀疑态度,当医生开了贵的药,后者会认为医生是为了赚钱,甚至认为医生是为了拿回扣。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药物的效果和价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进口药比国产药价格要贵,并不是因为进口药效果好,而是因为药物从国外进口到国内需要经过很多中间环节;还有一些药物本身价格就比较贵,是因为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诊断结束后,症状较轻的患者取药进行居家治疗。有些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猜疑是因为医生能力、药物问题,但我们要明白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包括基因、年龄、机体功能、疾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药物疗效。除此之外,很多疾病还和情绪相关,当患者情绪不稳定、心理状况较差时,药物疗效会大大降低,我们不能忽略自身因素对于疗效的影响。
以上以门诊患者为例,为大家解开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医患关系之间的谜团,优化医患关系,应当调整医患双方的心理状态,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尊重。对于医生来说,学习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患者的想法,理解患者的感受和情绪;对于患者来说,需要做到真正在心理上相信医生的技术,理解医生的情绪,并且学会接纳自己,包括身体情况和治疗效果。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可以建立正确认知,改善医患关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作者: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苑杰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08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达医晓护,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为什么骗子可以利用高考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