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探“火”总师张荣桥:宇宙无垠 问天有道

探“火”总师张荣桥:宇宙无垠 问天有道

时间:2023-05-31 01:32: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科普 栏目:人物 阅读:207

“不能自已,流下泪水,有甜有咸。”他事后回忆这一瞬间,只留下了12个字。他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他问天十年,终于让火星这颗古老的星球上留下了中国足迹。他就是“天问一号”探“火”总设计师张荣桥,让我们来跟随他一起探索火星的奥秘。

他让中国的标识,永远刻印在火星上

火星到底有没有生命?未来将会怎样演变?火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又是什么样呢?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两年前,天问一号探测器最初进入火星大气层并成功着陆时那个摘下眼镜,热泪盈眶的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

北半球上方火星影像。北半球影像由“天问一号”中分辨率相机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18日拍摄,此时环绕器轨道高度约1.15万千米。图源:国家航天局供图

“这个眼泪呢,有两种成分,一个是激动,这个目标,我们如期圆满实现,这也是我们完成了对国家的承诺。还有一个成分,那就是释放这么多年,为了这么一个目标,我们全体研制队伍的同志,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成功了之后得以释放,所以眼泪有甜有咸。”

除了火星全球影像图,火星上还增加了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的地理实体,西柏坡等22个名字也登上火星。获得命名的地理实体包括西柏坡、天柱山、漠河,文家市等22个,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有关注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

火星是很多国家的航天噩梦,到目前为止整体成功率只有50%左右。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更是难上加难,险上加险。

最初设计火星探测方案时,项目组也曾考虑过采取类似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步骤,但张荣桥并不甘心,他决定创新,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跨越,使中国步入行星探测领域世界先进行列。面对巨大挑战,工程团队在项目初期就做好计划,对技术方案进行反复设计确认,并开展了大量地面试验验证工作。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我们必须通过这些重大的、前瞻性的科学探索活动,提升我们的技术,培养我们的人才,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提升我们人类的自身知识,从国家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要提升我们国家的能力。”

第一次去火星,应该怎么走?这是论证阶段花力气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张荣桥用了整整10年,回答了这个问题。

终于,2014年9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进入先期研制阶段,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6年,在发射场坚守了110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202天。首战告捷,“天问一号”环绕火星。

教科书般的精准和顺畅,是他的标准

提及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过程,张荣桥的回答中满是骄傲与自豪。毕竟,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火星科学数据。

张荣桥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一个“祝融号”模型

“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我们也有很多‘走麦城’的故事,这是正常的,我们成功了,哪那么一帆风顺呢?在设计、生产、试验包括飞行过程当中,我们都出现了一些认知不到位等等问题,出现了问题,我们解决了,就有真本事了。”

每一个“首次”背后,都是中国航天人无数科研攻坚的艰辛与挑战。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张荣桥总师表示,我们将以中国速度,不断续写中国行星探测的新高度,在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事业发展舞台上再立新功。且听龙吟,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我告诉你,我们还有更精彩的,你们期待着吧”

审核专家:张 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监 制:战 钊
策 划:蔡 琳 林佳欣 焦子原
编 导:蒋睿仪(实习) 卜郁(实习)
播 音:崔伟玮
制 作:刘子墨(实习)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74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