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姜鹏:扎根深山之内,探索光年之外

姜鹏:扎根深山之内,探索光年之外

时间:2023-05-31 01:32:10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科普 栏目:人物 阅读:179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我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天问》中就对浩瀚无垠的星海发出了好奇的诘问。纵览宇宙,探寻群星间的秘密,一直都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浪漫幻想,而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曾经的浪漫幻想成为了可能,姜鹏及他的团队所为之奋斗的,就是这样一项探究星空奥秘的伟大事业。

姜鹏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小组审议时发言

三十而立时,毅然走进深山

“(FAST)满足了我对一个特别好奇的工程的所有想象,它的难度,包括它这个奇特的工作方式,包括它的尺度,这对我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
2009年,刚刚博士生毕业,只有三十一岁的姜鹏,提着他的行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贵州大山深处,加入了“中国天眼”的建设和运行工作。大山之中的工作并不轻松,在“中国天眼”的建设初期,姜鹏与他的同事们就扎根在深山里,没有宽敞明亮的科研工作环境,他们只能喝地表水,住没有空调的,阴冷潮湿的狭窄板房。除了需要克服生活中的艰苦环境,他们还要努力解决科研上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直面难题,艰苦创新

“在我的概念里,我看到的索网结构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姜鹏和他的团队在实验中不断进行调试的,是“中国天眼”的球形反射面。这张球形反射面是“中国天眼”的“视网膜”。这张“视网膜”是一张由6670根钢索编制的索网,它需要在球面和抛物面之间不断进行变形,从而对天文信号进行收集和观测。钢索上要装上反射面板,需要经常调换角度,不断拉伸,还要保证至少30 年的使用寿命,这对钢索的强度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姜鹏和他的团队将市面上所有种类的钢索都拿来试险,却发现都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最后只能选择进行自主研发,研制出了超高耐疲劳钢索,让“中国天眼”的视网膜成功成型。
“索网的精度要求在5毫米以内,5毫米在室内做,这个精度很容易做的,但是在野外那种尺度,500米尺度做就很难的。”

“中国天眼”全景

大国重器,助力追星梦想

天文学是一门至今仍然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学科,浩瀚的星空中隐藏着太多的未解之谜,前人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天文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更多需要我们后人来解决的,就是实验的验证。实验验证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科学装置的建造与使用,“中国天眼”这一大国重器无疑为我国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在学科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谁提出问题,谁就能掌握学科的发展动向,而“中国天眼”可以让我们的科学家更及时地发现宇宙中的问题,从观测角度做出更多的科学成果。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挑战,有了这些精度之后,这望远镜就可以实现,毫无争议的是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灵敏度可以达到2600米每K。相当于阿雷西博的3倍左右的水平。”
“中国天眼”自开工建设到完工的十余年间,帮助科学家们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篇,EI收录76篇。获得第一专利权人的授权专利69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发现脉冲星优质候选体146颗,已证实发现的脉冲星102颗。

姜鹏在“中国天眼”的总控室内与工作人员交谈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解答这个古老的疑问,在今天的科学技术支撑之下,已经变得可能,群星对于我们的人民来说已经不再难以触及,而是真真切切地可以被观测、被研究,这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就是姜鹏及其团队数年来为之奉献了青春的“中国天眼”项目。他们扎根在深山里,做“追星星的人”,让追逐星空这个古老而宏大的中华民族共同心愿成为了可能,也让我们的射电望远镜技术一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审核专家:张 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监 制:战 钊
策 划:蔡 琳 林佳欣 焦子原
编 导:袁 典(实习) 蒋睿仪(实习)
播 音:刘紫墨
制 作:王嘉伟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74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科普,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