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艺润童心,美启童趣
时间:2023-06-01 01:27: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光明三农 栏目:智农 阅读:143
作者:杨欣欣(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日前,“乡村儿童美育公益交流会”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8家公益组织齐聚连南,聚焦乡村儿童美育,分享美育实践,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美育已成为国家重要文化国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大力发展美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近年来,我国学校美育取得各项历史性突破,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97.7%的高中落实艺术类必修课程要求;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十年增加了30.4万人,增长50.3%。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它与过去人们所认为的吹拉弹唱特长、专长不同,美育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让他们了解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体验、欣赏美和艺术的能力,同时掌握艺术特长。因此,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基”,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随着越来越多美育相关政策的发布和全面落实,尤其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社会各界对少儿美育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乡村儿童美育也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近一段时间,乡村儿童美育公益区域研讨会召开,“自然有力量”学校儿童艺术展举办,《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扫描报告2023》发布,学校、艺术馆、公益组织等纷纷行动起来,为乡村儿童美育贡献一份力量。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在校生众多,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到900多万。6至16岁正处于孩子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变化的关键阶段,是建立正确世界观、培养健康的情绪与精神状态的关键时期。这对新时期乡村儿童美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接下来,我们迫切需要精准识别乡村儿童美育的薄弱环节,补足短板,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今年年初,来自贵州海拔最高小学的海嘎少年乐队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一首少年版《倔强》惊艳众人。孩子们的精彩表演离不开他们的老师——顾亚的辛勤培育。这名乡村教师经过多年的坚持,在“云上学校”建起一支又一支乐队,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音乐梦想,更照亮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路。因为遇见音乐,孩子们眼中有了光,因为遇见好老师,他们的生活从此变得不一样。海嘎小学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而政策机制的完善则会让这份幸运惠及更多乡村儿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配齐配好美育教师”。一方面,对于乡村学校而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招聘美育教师,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外交流学习,提升美育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从政策机制层面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等人士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推动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等,强化美育师资队伍。
二是加强乡村美育场域打造。日前,首届“全国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论坛”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前汾溪村举办,与会专家提出“利用乡土资源,实现有根教育”,引发共鸣。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乡村儿童美育要重视乡土资源的利用,重视乡土资源的价值。一方面要挖掘乡土资源、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结合乡村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及各类农业遗迹等,唤醒美育资源,进行美育文化空间的设计打造,以空间建设承载文化生产;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当下的乡村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乡村美育空间场域构建,既体现实用功能的有效性,又凸显审美性。比如在新农村的旧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行动中,加入各类审美元素,让乡村儿童在乡村生活中受到美育的滋养和浸润,在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获得全面发展。
三是改善乡村学校场地器材建设配备。随着“六一”儿童节的临近,很多乡村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集体研学活动,走进各类艺术场馆,接受艺术的熏陶,开拓视野,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近年来,乡村儿童美育各项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学校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等与城市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要把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此外,要充分发掘周边资源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校建设美育场馆,与周边学校和社区共用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向乡村学生开放,助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
四是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美育的成效不容易量化,却能让人一生受益。如今,城市学校的孩子们可以根据爱好选择不同的美育课程,乡村孩子同样对美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更需要学习对于美的认识和表达。一方面要重视美育教材建设,凸显中华美育精神,体现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为美育教学的资源,满足广大学生对丰富优质的美育教学资源的迫切期待;另一方面要优化特色美育课程,利用非遗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规划设计美育课程,并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宏大意涵巧妙融于艺术创作这一微观视角中。通过乡村美育助力“心育”,实现艺润童心,美启童趣,让乡村儿童与美同行,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7991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光明三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