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治疗肠道息肉,以防变成直肠癌
时间:2023-06-03 01:59: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61
作者:唐 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 副秘书长 研究员
审核:王长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
直肠癌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研究表明,超过50%的直肠癌是由肠道息肉癌变引起的。因此,早早治疗肠道息肉是预防直肠癌的一个重要方式。
通俗地说,肠道息肉就是“长在肠道上的肉疙瘩”。用医学术语解释,就是肠道黏膜上的隆起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前,统称为肠道息肉。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肠道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癌、绒毛状腺癌、管状绒毛状腺癌,症状相对较重,更容易发生癌变;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症状一般较轻,且不易发生癌变。
一、肠道息肉的表现及病因
肠道息肉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部位的最多,小肠息肉较为少见。患者大多数没有症状,有些则会表现出便秘、便血、腹痛等不适;少数患者的息肉较多、较大,可能出现肠套叠、肠梗阻,出血较多时,还可能伴有贫血的症状。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肠道息肉的发生与以下6个因素有关。
1.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以及吸烟、饮酒。
2. 久坐、缺少运动。
3. 结肠黏膜有慢性炎症及有肠道息肉家族史者。
4. 胃十二指肠溃疡且行胃空肠吻合术及胆囊切除术者。行胃空肠吻合术及胆囊切除术后,会使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多,可能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癌性息肉或癌变。
5. 免疫力低者。人在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出现菌群失调,使肠道感染率升高。
6. 长期情绪压抑、压力过大导致机体的内环境被破坏,发生癌变。
二、不是谁都适合结肠镜检查
肠道息肉的诊断,除了要观察排便有无出血、便秘、腹痛等不适症状外,结肠镜检查也是确诊的必要手段,但结肠镜检查并非所有人都适用,有以下禁忌证的患者不建议行结肠镜检查。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 肛门、直肠有严重化脓性感染或疼痛明显的患者,如肛周脓肿、肛裂。
2. 处于各种急性肠炎活动期及有放射性结肠炎的患者,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
3. 有盆腔炎者,盆腔手术史者及孕妇,应慎重,也不建议月经期的女性做结肠镜检查。
4. 腹膜炎、肠穿孔、肠腔狭窄及腹腔内广泛粘连者。
5. 有腹主动脉瘤、肠系膜炎症、肝硬化腹水、肠管高度异常迂曲、恶性肿瘤晚期继发腹腔广泛转移患者。
6. 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患者应慎重检查。
7. 小儿及精神病患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行检查,必要时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除了普通的结肠镜检查,无痛结肠镜检查可以减轻肠镜检查带来的不适感。无痛结肠镜需要在检查前经静脉注射一种麻醉药,使患者在数秒内入睡,完成检查后又能很快苏醒,检查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不适。
但无痛结肠镜也有禁忌证,在行此检查前应经过麻醉师的评估。肝功能衰竭、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者不宜行该项检查。
三、肠道息肉要不要手术?术后复查怎么做
如果发现肠道长有息肉,需要立刻手术摘除吗?答案是不一定。肠道息肉是否需要手术,以及该采取哪种治疗方式,是由息肉的大小、是否已癌变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如果患者肠道息肉为小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可以不做处理。
如果患者肠道息肉较大或是组织学证实的腺癌性息肉,应立即行手术摘除,避免引起息肉出血、梗阻或癌变。常见的摘除手术有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黏膜切除术,也可应用激光气化疗法。
较大的息肉切除术后,为了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一般需住院留观,息肉切除黏膜创面大、可疑出血者,应适当延长留观时间。
在行肠道息肉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一般6个月内复查1次,若息肉切片活检为阴性,可间隔1~2年再复查1次。
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如无残留则6个月内再复查,如有残留建议手术治疗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
其他非肿瘤性息肉一般可于1年后复查,如果本次复查结果为阴性,可间隔3~5年复查一次。如果为多发性息肉者,为了防止息肉遗漏,一般要求6~12个月复查一次。
如果出现肠道的不适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许金. 注意生活小习惯, 保卫肠道健康(上)[J]. 中医健康养生. 2021 7(5): 62-64.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026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孩子“胖嘟嘟”并不代表营养好
下一篇:儿童眼问题,我们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