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马克的“中国缘”

马克的“中国缘”

时间:2023-06-06 01:32:04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栏目:人物 阅读:179

在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的乌籍建设者中,有一位优秀踏实的青年——穆维兹·马克,他通过项目与中国结缘。作为在项目工作了8年的老员工,他见证了卡鲁玛水电站“拔地而起”,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生根发芽”,也见证了中乌友谊“枝繁叶茂”。

在中国电建学本领、交朋友

马克出生于乌干达西部,一米七几,阳光帅气的他总是保持着一张笑脸,周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乌干达人,谈起他都会交口称赞。

2015年,从乌干达名校毕业的高材生马克慕名来到卡鲁玛水电站项目面试,并顺利成为了综合管理部的信息技术员。工作尽管繁杂辛苦,但他从不抱怨,总是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也因此他成长为了具备行政、公共关系等工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他的成长,大家有目共睹。

“他不仅仅是个信息技术员,更是我们的好助手、好朋友。”他的领导这样评价他。马克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承担起了“中乌友好使者”的责任,闲暇时他会给项目人员讲述当地人民生活习惯、风俗特点等,加强中乌员工间的理解。他说:“能与这么多的中国朋友一起工作,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感谢中国电建。”

年纪轻轻的马克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端正的工作态度成为了项目骨干,曾参加“中乌工业能力合作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积极推介“中国电建”品牌,获评项目2019年度优秀外籍员工及中国驻乌使馆颁发中资企业乌干达优秀员工奖。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中国电建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表示,他的国家经济本不发达,中国企业的到来使得当地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3年卡鲁玛水电站开工之际,卡鲁玛只是乌干达版图上一个岌岌无名的小村庄,稀稀落落的几间茅草屋,长住村民不到100人,随着卡鲁玛的迅速建设,如今卡鲁玛镇已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基尔扬东戈区最繁荣的城镇,这里的道路更宽更平坦了,房子更多更漂亮了,集市一派热闹的景象,他们不在为用水发愁、不再为生计担忧,村民的幸福感也跃然于脸上。

来自普通家庭的马克也实现了人生“逆袭”。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入职第三年他为远在乌干达西部的父母修建了房子,前年妻子孩子也住进了首都坎帕拉的新房,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好日子。

“在中国电建工作是一件十分令人羡慕的事情,项目从来不会拖欠我们的工资,在这里学会一技之长今后也就有了铁饭碗,对未来我也十分期待。”马克笑着说。

羽翼渐丰,将爱传递

8年的工作经验使马克羽翼渐丰,挑起家庭大梁的同时,他也选择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将爱传递,他资助了两名乌干达西部的贫苦儿童,目前一个孩子上小学,另一个上初中。

他谈起自己帮助贫困儿童的初衷来源于在项目工作期间的耳濡目染,8年来他见证了项目为附近村民铺设“惠民路”,架起“连心桥”、为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及文具、为村民义诊慰问、为政府捐助新冠防疫物资等,他见证了中国人“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赢,也愿意通过奉献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

马克欣慰的和我们分享着两个孩子的近况:“我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两个孩子也都十分渴望获得知识,如果有能力我会一直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如果可以我也会继续帮助更多的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今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年,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项目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致力于推动属地化管理、高度重视对当地员工的培养,累计雇佣各岗位乌籍员工15000余人次,始终将构建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放在心上、落在实处。

如今,马克的“中国缘”仍在继续,用他的话说:“乌干达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而我也正与我的国家共同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0742.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