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如何让鱼儿回归江海?(把自然讲给你听)
时间:2023-06-09 01:27:0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栏目:智农 阅读:161
6月6日,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等8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四川宜宾被放归,超过112万尾鱼儿被放归,其中有71万多尾长江鲟。这是我国最大规模的长江鲟放流活动。
增殖放流,即以人工方式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期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生态环境。增殖放流的物种既有经济物种,也有珍稀濒危物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增殖放流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效益,逐步加大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种群放流比重,同时在适宜区域继续增殖放流经济物种,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比如,中华鲟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物种,但当前中华鲟野生个体数量稀少,多年来中华鲟研究所累计放流550万尾,有效补充了种群数量,此外还对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开展针对性保护,累计放流1000多万尾。
增殖放流不是一放了之。首先要明确“放什么”,科学确定物种,切实发挥增殖放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确“在哪放”,不同区域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状况不同,增殖放流应因地制宜。放流点适宜选择在大江大湖、资源衰退严重的水域等,还要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的情况,防止出现重复放流。此外,放流点可建设为科普点、观光点,挖掘增殖放流的多元功能,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护水护鱼的良好氛围。
鱼儿回归江海,生活得如何?增殖放流之后,效果评估也不可少。就中华鲟来说,监测放流后的生存状况,对保护并恢复种群至关重要。目前,研究人员采用分子遗传标记、芯片标记、体外标记、声呐标记、荧光标记、卫星标记6种标记技术实施效果评估。声呐标记是把超声波发射器植入中华鲟体表或体内,实现对鱼群的遥测。有的中华鲟佩戴了弹出式卫星标记,当到达预设时间后,装置脱离鱼身,浮出水面,通过卫星传输游动轨迹信息,可观测鱼群的海洋分布范围等。
开展增殖放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任重道远。让我们齐心守护,让更多鱼儿畅游江海。
(作者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本报记者王浩采访整理)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1253.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