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 > 预防孕期疾病的“领头雁”

预防孕期疾病的“领头雁”

时间:2023-06-09 01:59:1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 栏目:健康 阅读:133

作者:赵爱梅 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蔡 蕊 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主任医师

很多孕妈妈都对叶酸很熟悉,大致知道补充叶酸对胎儿发育有好处,但是针对“叶酸是什么?怀孕前后为什么要补充叶酸?如何正确补充叶酸?”这些问题,还没有系统和清晰的认识,下面咱们来聊一聊预防孕期疾病的“领头雁”——叶酸。

一、叶酸究竟是什么?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叶酸,又名蝶酰谷氨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

叶酸最早是由科学家从菠菜中提取纯化而来的生长因子,因在绿叶中含量丰富而得名。

叶酸参与氨基酸和核酸的代谢,是细胞增殖、组织分化和机体生长发育必备的物质,更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二、怀孕前后为什么要补充叶酸?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妇女怀孕后身体对叶酸的需求量增大

妇女在怀孕期间,每天的叶酸需要量(约0.6毫克)是非孕时的 4000倍。而在我国育龄期妇女膳食中,每日叶酸摄入量平均不足0.26 毫克,如再减去烹调损失,实际摄入量不足0.2毫克,远远低于身体需要量。

或许有人认为,很多食物里都含有叶酸,特别是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的肝脏,我多吃这些食物是不是就可以了?多吃肯定可以补充一定量的叶酸,但这个量远远不够。另外叶酸的稳定性很差,在食物储存、加工和烹调的过程中损失率高达90%。因此,孕妇想单纯从食物中补充足量叶酸比较困难。

2.孕期缺乏叶酸会导致孕妇和胎儿的患病风险增加

有研究表明,孕妈在孕期缺乏叶酸易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异常,进而导致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脊膜膨出等致死性神经系统畸形,还会增加新生儿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泌尿系统畸形、胎儿生长受限、肢体短缺、死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孕期缺乏叶酸还会使母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先兆流产、早产、巨幼细胞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病风险增加。

三、如何正确补充叶酸?

1.什么时间补叶酸合适?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胎儿的神经管闭合基本上在受孕26~28天就完成了,也就是怀孕6周。所以对于备孕或刚怀孕的女性应尽早补充叶酸,可有效预防胎儿神经管发育异常。关于叶酸的服用时间,国家推荐的是备孕前3个月开始吃,吃到孕后3个月。

建议备孕者在准备怀孕的3个月前开始补充叶酸。对于未做准备而意外怀孕的女性,应在发现怀孕后立即开始每日补充叶酸。

2.每日要补充多少叶酸?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孕妇每日服用叶酸0.4毫克。但必须强调的是,长时间服用叶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确定每日服用剂量。

四、备孕、孕期、产后补充指导

(一)备孕、孕早期妇女

1.一般人群

(1)无高危因素的女性,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增补叶酸0.4或0.8 毫克/天,直至妊娠满3个月。

(2)个性化增补:存在以下情况的女性,可酌情增加补充剂量或延长孕前增补时间。

①居住在北方地区,尤其北方农村地区。

②饮食结构中新鲜蔬菜和水果占比低。

③血液中叶酸水平低。

④备孕时间短。

(3)建议备孕和孕早期妇女多食用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体质量,从而降低胎儿发生神经管缺陷的风险。

2.特殊人群

(1)对于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妇女,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增补叶酸4 毫克/天,直至妊娠满3个月;因国内剂型原因,可增补叶酸5 毫克/天。

(2)夫妻一方患神经管缺陷,或男方既往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建议备孕妇女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增补叶酸4 毫克/天,直至妊娠满3个月;因国内剂型原因,可增补叶酸5 毫克/天。

(3)患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肢体缺陷、泌尿系统缺陷,或有上述缺陷家族史,或一、二级直系亲属中有神经管缺陷生育史的妇女,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增补叶酸0.8~1.0 毫克/天,直至妊娠满3个月。

(4)患糖尿病、肥胖、癫痫、胃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发生风险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二甲双胍等)的妇女,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增补叶酸0.8~1.0 毫克/天,直至妊娠满3个月。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妇女,建议增补叶酸至少5 毫克/天,且在同型半胱氨酸的血清水平降至正常后再受孕,并持续增补叶酸5 毫克/天,直至妊娠满3个月。

以上服用剂量仅供参考,具体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孕中晚期及哺乳期

推荐除经常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外,继续增补,建议剂量为0.4 毫克/天。

温馨提示: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叶酸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安全起见,怀孕女性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合理选择,不要随意自行购买和服用。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1275.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华医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