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高考如山,筑就星途——记院士的高考故事

高考如山,筑就星途——记院士的高考故事

时间:2023-06-14 01:32:16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 栏目:人物 阅读:151

高考

对于每一名考生而言

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院士们曾经历的不同年代的高考

也非常值得回味

1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1977年12月在辽宁参加高考,1978年10月进入辽宁大学学习)

考试那两天,我和同伴们早上6点钟从青年点出发,步行8里路到公社考场参加考试。

12月的东北,考试来回的路上,天都是黑的。不过,大家边走边唱,相互鼓劲。

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我们带的钢笔中的墨水很容易结冰,到考场上得焐化了才能写。我当时的座位离炉子近,墨水被烤化的速度比较快。这让我深感庆幸,心想自己一定能考上。

上午考完,下午还有考试,中午来不及回青年点,我们就在供销社的窗下,面朝阳光站成一排,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讨论答案。我发现自己的答案总是被大多数人认可,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年少坎坷的经历,使得我更容易知足,所以高考过程中的这些“小确幸”,至今想起来都让我觉得欣喜。

2

王小凡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癌症生物学家

(1977年、1978年在河南参加高考,1978年10月进入武汉大学学习)

1977年12月高考的那天特别冷,我们在镇平县一中考试,考后,感觉很多题做得不太顺利。

高考成绩发榜时,我们厂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个人过了分数线。

但这分数上不了重点大学,我决定重考。因为当时已公布半年后会有第二次高考,而我有信心下次能考得更好。

和1977年各省份出题不一样,1978年高考是全国统考,且规定报考重点大学的要考英语。

我补了数、理、化,但英语一点也没学过,只能硬着头皮考。

考场仍在镇平县一中。考英语时,我看明白了是做选择题,就每道题都划了个A,结果得了9分。

没多久,成绩就出来了,我的总分是365分。但语文分数和我估计的相差很大,就要求查分。

当时全厂只有我一个人过了重点大学分数线,厂里很重视,找了南阳市教育局,查后发现我的语文果然少记了20分。

成绩纠错后,我这次高考总分是385分,高出录取分数线40多分。当时我们工厂有5000多工人加上职工子女,只有我一人考上了重点大学。

3

陈国强

陈国强院士来自湖南株洲攸县一个山村,出生于1963年9月的他,小学读了5年半,初中和高中各读了2年,1978年读高一时,当时学校选了陈国强等4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参加高考,可惜的是4人都没有考上,成绩靠近中专录取线。

陈国强说:“当时小学、初中其实也没有学什么东西,都是‘半农半读’”,高考录取率也极低,不到4%吧,本科、大专和中专院校都包括在内。那时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复习资料,也没有这么多一模、二模甚至三模,没有考上没关系,第二年继续再战。但遗憾的是,第二年的考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本科院校的预期。

1980年第三次高考,陈国强的考分终于上了本科线,还高出不少,当时填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和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等几个院校的志愿,但阴差阳错,最后被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医学专业调剂录取,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考上大学后,陈国强就开启了“开挂的人生”,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交大医学院)硕士和博士,并执掌了交大医学院超过10年,师从王振义院士,成为血液方面的专家,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1998.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