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在吉陇村
时间:2023-06-26 01:32:08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栏目:人物 阅读:280
——记水电七局乡村振兴驻村干部彭祥伟
六月半夏,一场新雨随风而来,在雀儿山麓泼染了遍野葱绿,顺着山脊望去,初升的太阳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晶莹耀眼。
这里是“雪山下的文化古城”德格县,也是草原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水电七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派遣驻村工作队,与德格县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彭祥伟就是其中一员,2021年6月正式接过助力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就像一颗钉子钉在吉陇村,“驻”进村民心里。
初心不负 扎根乡村
从村委会到牧民家,有哪些路?有多远?有多少个弯?哪个弯比较急?哪里开始上坡下坡?彭祥伟闭着眼都知道。这些路,他已经走了两年。
两年前,就是这个从未在藏族聚居区农村待过的年轻小伙子,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为巩固这项伟大事业,主动向公司党委请缨,写下驻村“请战书”,匆匆收拾行装,冒着大雪,带着信念,便来到了距离家乡1300多公里的德格县亚丁乡吉陇村当起驻村第一书记。
这里青翠的大草原与洁白的雪山交接,凉爽的天气与热情的哈达相汇,奔腾的河流、静谧的湖水、成群的牛羊、高飞的雄鹰……对于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彭祥伟来说就如世外桃源。
但近4000米的平均海拔,很快就让他经历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晕、失眠、皮肤脱皮……“来之前作了很多准备,但来之后才发现,仍要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经验不足的他面对千头万绪的驻村工作无从下手,在和村民沟通交流时也颇感生涩拘谨。
“我赌这小伙子最多待一年。”第一次在吉陇村群众面前亮相,就遭到村民的质疑,不服输的彭祥伟暗暗在心里较劲儿:不干出点儿成绩决不回!
忍着身体的不适,牢记着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他快速调整状态,一头扎进对口帮扶的工作中。“后来我就经常跟着乡上领导和村干部,他们说话我就琢磨,他们入户我也跟着,有啥不懂的就直接问。”为了尽快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除了工作时集体走访村民外,茶余饭后一有时间,他就走进村民家里,话家常、帮忙干活,虽然最开始束手束脚,但蹲下身的过程就已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缺氧不缺精神,辛苦不怕吃苦,“气候关”“睡眠关”“语言关”他一一突破,仅仅半年的时间,他的记事本就已密密麻麻,满满当当,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驻村干部的扶贫事项,更是一名党员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与担当精神。
真帮真扶 深情融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是一条漫漫长路,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从未停歇,2020年,德格县正式退出贫困县,然而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吉陇村作为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战胜的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想牧区百姓之所想,解牧区百姓之所忧,成为他们整夜苦思的问题。
让精准脱贫跟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是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他深知光靠领取国家补助只能做到扬汤止沸,想要做到可需持续性的脱贫,必须“授人以渔”彻底脱贫和防止返贫。找准方向的彭祥伟一头埋进工作中,通过党建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人才帮扶等等,帮助村民开启了一扇扇致富之门,使吉陇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输血”和“造血”双向并举。
他把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招。亚丁乡吉陇村集体牧场产业园虽然已经基本起步,但发展用地及资金瓶颈仍然制约乡村产业的发展。作为第一书记的他积极向乡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协商争取资金支持,扩大养殖规模,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保障脱贫群众稳步增收。在产业发展上帮助做好集体牧场的后续运营以及后续资产管理,资料规范工作。驻村两年以来,为吉陇村集体牧场带来分红。
同时,他充分利用派驻单位资源,在水电七局三分局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以购代捐”主题消费帮扶活动,促使吉陇村冬虫夏草、蕨麻、牛肉干等特色农产品得以推广。他秉持“扶贫先扶智”理念,数次组织吉陇村群众进行畜牧养殖、缝纫、摩托车维修技能等培训,努力争取公司及地方支持,将吉陇村畜牧产业技术培训常态化。共培训劳动力36人次,间接帮助13人实现就业。
“来村里的集体牧场工作后,我收获很多,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得到了专业培训,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在集体牧场工作的藏族小伙呷马泽仁高兴地说。
就这样,吉陇村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7952.70元增至2023年9615.35元,原来那个“脱贫难于登天”的村子呈现出勃勃生机。
悠悠大爱 七局在行
德格的孩子喜欢用那双淳朴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你,他们的眼神清澈单纯,就如高原雪山一样纯洁透彻,然而,这些清澈的眼神背后,却是他们对未来、对知识的渴望。
如往常一样,彭祥伟一大早就从村委会出发,开始摸排吉陇村儿童入学升学情况。“我想继续读书,但是如果我考不上高中就不读了……”这个叫布都的男孩怯怯地说着,他生在此,长在此,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走下过高原,但他却一直期待着。
“我想让他们走出去,学到更多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思想。”彭祥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更明白“乡村振兴,教育为先”,作为驻村干部他立即想到水电七局技校的资源优势。电话咨询、政策查询,反复核实确定,只为争取让更多的适龄学生能够走出去,能够有朝一日,或在这白雪皑皑的高原,或在更广阔的天边,实现他们的梦想。
因为海拔极高,天气格外寒冷,加上物资匮乏,这里的孩子都在心中藏了个小小愿望——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穿着新棉袄,用着心爱的文具和新书包。
水电七局三分局在了解吉陇村有关情况后迅速组织募捐,并发动郫都片区的力量,开展“情系德格,爱在亚丁”系列捐赠活动。一批近1100余斤的爱心包裹跨越雪域高山,抵到吉陇村送到了孩子们手中,让梦想落地成光。
“谢谢水电七局的叔叔阿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你们一样。”三年级二班的吉麦贡布接过书包文具时难掩欣喜,连声道谢后腼腆道。
“这些衣物都是实在物件,真的很温暖”,牧民莫色感言。他们展颜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阳光下,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定格在彭祥伟的镜头里,可比拟盛夏朝阳。
2022年5月30日,甘孜州德格县亚丁乡吉陇村的小朋友正开心地分享着他们收到的特别礼物——一张用镜头记录的“笑脸”,彭祥伟就是他们的“笑容收藏家”。
山风拂过,蓝天青草,鹰飞虫鸣。驻村时光易逝,尽管帮扶任期已满,但那些像彭祥伟般的高原异乡人仍在奔跑。
亚丁乡吉黑村的驻村干部康永伟,三年坚守高原,为了工作却两年没回家;打滚乡然尼村驻村干部唐静靖,拿出一年工资,买下越野车,只为更好走村入户开展工作;阿须乡扶贫干部杨宗战,生病依然坚守岗位,他说扶贫任务紧,责任重,事关百姓生计。
成百上千个帮扶的日日夜夜,上千公里行程的奔波劳碌,数百户群众冷暖安危的如数家珍,不计其数地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是什么?让他们坚守?是什么?让他们无悔?又是什么?让他们无畏?是信念、是责任、是担当。
七局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5年7月以来,先后选派6名优秀干部深入扶贫一线,800余人参与扶贫志愿服务。实施了8个帮扶项目,累计投入200余万元。
点滴微光,可成星海。水电七局一直在行动,七局人也一直在路上。他们的每一步走得如此艰难,却也如此闪耀,一步一步走入了扶贫区群众的心中,也走进了乡村振兴的历史印记中。
彭祥伟在村民家中走访
协助村民接种疫苗
为当地儿童送上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3687.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武强:智慧解锁能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