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甲子“山海之约”启新程
时间:2023-06-27 21:55:53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栏目:新闻 阅读:118
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
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中的“沪明情深馆”
制种经纪人胡长春
泰宁县红军街上的红军井 潘高峰 摄
特派记者 潘高峰
53年前离开上海时,樊峰刚满7岁。
那是1970年10月,在当时的上海东站,父母带着他和弟弟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这一别,山高水远。从那时起,上海少了一家国棉26厂,福建省三明市多了一家三明纺织厂。
初夏时节,记者步入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这里的展览记述的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奇迹——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各地十万建设大军从五湖四海奔赴三明,移山填谷,建起一座工业新城。
那时候,十人之中就有一人来自上海。十多年间,先后有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像樊峰全家那样,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随厂迁徙,也让一份特殊的情缘山海相连。
2022年5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与三明正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一年多来,两地开启了全方位、多领域对接沟通,互访交流达140余批次,已在红色文化、文旅康养、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人才交流等10个领域开展专项合作。
从黄浦江到沙溪河,相隔800公里,跨越一个甲子,两地再续前缘,共赴美好未来。
1 两代奋斗
随厂迁徙 子承父业
60岁的樊峰今年刚退休返聘,他所在的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国棉26厂整体搬迁后的三明纺织厂。
樊峰回忆,刚到三明时,“心理落差实在太大”,因为那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一座城市,只是一个大工地,没有商店,没有医院,“人们说到哪去,从来不说路名,都是说‘三钢’‘三化’之类的厂名”。
樊峰最佩服的就是父亲樊正扬。随迁之前,樊正扬是厂里的值班长,而到三明纺织厂,他又从值班长做起,担任过车间副主任、分厂副厂长,还被评为三明市劳动模范。“在我的记忆里,他每天都提前1个多小时到厂里,有设备第一批安装,有任务第一个报名,什么事都冲在前面。”樊峰说,父亲退休前帕金森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一直拼尽全力地工作。
父亲的身教,深深影响了樊峰。1985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回到上海,进入沪西职工大学学习,毕业后选择回到三明、回到纺织厂,从技术员做起,先后担任过工长、厂长助理。2000年企业改制,他经职工海选进入董事会,担任副总经理,分管质量监督至今。
从无到有 做大做强
那一批南下三明的上海人,很多与樊峰有着类似的人生脉络。
今年70岁的周玉芳,比樊峰早10年来到三明。那是1960年3月,上海三星糖果厂整体搬迁到三明,更名为三明食品厂。仅仅5个月后,三明食品厂就全面开工投产,陆续生产出100多种产品,其中鹅牌咖啡茶、花生蛋白糖、巧克力酥心糖、橘子粉等成为省优产品,远销全国17个省市,并成功打入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作为从上海迁三明的第一家企业,三明食品厂不仅填补了三明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空白,还为后来的企业内迁起了示范作用。
周玉芳的父亲周友水是转业军人,他身上自强、坚韧的品格影响了周玉芳一生。1995年,三明食品厂经营不善,周玉芳挺身而出接手了厂里的批发部。她起早贪黑跑业务,从卖糖果开始,一点点把生意做大,如今已成为三明市婚庆一条龙服务的业内第一。
古稀之年回首那段历史,周玉芳很感慨也很自豪:“今天的三明很美,生活很舒适,与上海合作后,肯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座城市可以说是我们几代人一手一脚建设起来的,回忆起父辈的奋斗,还是会眼眶湿润。”
如今,走在三明市区最中心的繁华地带,沪明新村、沪明路、沪明小学、沪明幼儿园……这些带有鲜明上海元素的名字屡见不鲜,诉说着割舍不断的“沪明情缘”。三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里,也有一个专门的“沪明情深馆”,最显眼的位置写着6个大字:“三明不会忘记”。
这是新一轮沪明合作最美好的起点。
2 种子故事
探索种稻 走出新路
初夏时节,行走在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万亩制种基地的田间地头,长势喜人的稻秧像一张巨大的绿毯铺满视野。微风吹过,如碧波轻漾,满目苍翠。
中午时分,随着温度攀升,稻叶上凝结的水珠开始蒸发。站在田边,50岁出头的胡长春像一名检阅士兵的将军。他让记者深吸一口气,去感受空气中散发的秧苗清香。
胡长春其实不是这些田地的主人,而是一名制种经纪人。他手上管理着1000多个农户,制种面积有2万多亩。每年,他组织生产的种子除了行销国内,还销往越南、巴基斯坦、印尼,甚至非洲地区。
“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的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建宁。”这是胡长春的骄傲,也是所有建宁人的骄傲。这背后,沪明合作功不可没。
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上海诞生。2016年,农业农村部颁布《节水抗旱稻术语》行业标准,节水抗旱稻从此成为一种新类型的栽培稻。2018年,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节水抗旱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水稻品种,启动国家区域试验。
今年6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来到建宁,成立“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目前,节水抗旱稻在建宁制种产量已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是建宁?这背后有天时、地利、人和。建宁县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经过40多年努力,建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2022年,建宁全县制种面积15.5万亩,产量3550万公斤,直接经济产值6.09亿元。建宁摸索出“企业+经纪人+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实现种业产业化发展。在建宁,像胡长春这样的制种经纪人有153名,还有几十个制种专业合作社,扮演种业中介角色,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和技术服务。
正因如此,不但建宁需要上海,上海种子研发也离不开建宁。胡长春指着眼前的稻田告诉记者,田里种的就是上海研发的抗旱稻旱优73。“上海的稻种越来越优、越来越多”,种子好,农民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未来,沪明两地之间还将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对口交流,助力建宁打造“超级制种大县”。
指导养桃 脱胎换骨
种子的故事,是山海情缘的缩影。
每年盛夏,建宁“黄桃季”都会如期而至。其中一种名为“锦绣”的黄桃一直是市场宠儿,被当地果农誉为“黄金果”。
“最早不是这样,刚引种的时候,水土不服,桃子身上长斑,容易开裂,而且病虫害特别厉害。最严重的时候,果农看不到效益,纷纷砍树改种。”在建宁县绿源果业基地,种了20多年果树的总经理傅兴安说起了那段往事,“后来偶然得知这种黄桃种子来自上海,我们想方设法找到上海专家请教。”傅兴安口中的专家,是上海农科院的叶正文教授。有了专家指导,建宁黄桃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品质也脱胎换骨。
今年2月,在沪明合作机制推动下,傅兴安又从上海农科院引进5个黄桃新品种,包括锦春、锦辉、锦冠、锦花和锦园。他说,现在黄桃产地很多,大多集中上市,竞争很激烈。“上海专家建议引进的这些品种,有更早熟的,也有更晚熟的,可以利用我们的气候优势打一个时间差,卖个好价钱。”
上海种子,三明结果。种子种在田里,但沪明合作的“种子”,多年来早已种在两地人民的心里。
3 九个大字
守“无价宝”端“绿饭碗”
金溪河畔,远望青山巍巍,近观碧水悠悠。一块巨石横卧村口,上面刻着九个大字:“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里是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也是全国首张林业碳票的诞生地。2021年5月18日,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林改第一村。林业碳票让空气变成真金白银,开辟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路,也让村民们更加坚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村民邱彩立经营着一家擂茶体验馆。一进门,客堂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习近平同志当年到访的照片。为了迎接客人,邱彩立亲手擂茶。她将芝麻、茶叶、陈皮等原料放进擂钵,用特制的擂棍研磨成粉末,再用热水冲制后端给大家品尝。
邱彩立说,26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时,也是在她家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叮嘱大家勤劳致富、重视教育、团结邻里。后来,这些话都被写进村规民约。尤其是“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不仅被刻在石碑上,还被深深刻印在村民的心里,大家多年如一日,守好“无价宝”,端起“绿饭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砍树罚饼 保护生态
沪明对口合作后,两地在碳普惠方面的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常口村的故事,只是三明市生态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多数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三明是“中国绿都”之首,城市绿化率全国第一,森林覆盖面积达到801万公顷,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在三明采访,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对生态绿色的孜孜以求。
很多人都知道沙县小吃,三明市夏茂镇俞邦村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那么,你听过“砍树罚饼”的故事吗?
沙县夏茂镇人大主席吕辉木告诉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俞邦村还是一个贫困的小村落,旱地水田加起来只有800多亩,一些村民为了谋生就上山砍伐林木。老一辈当家人坚决反对,不但将保护生态写入村规,还与大家共同约定“砍树罚饼”:砍1棵树,罚5个饼,不是罚给一家,而是罚给全村每家5个!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令人钦佩。
大兴民宿 旅游致富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三明人感受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深意。
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核心景区的水际村,过去曾是福建省级贫困村。“吃饭靠回销,出门靠小船,照明靠松光,就连做了新衣裳,还得等到过年穿。”说的就是水际村的过去。当时,水际村人均仅0.4亩耕地,人均年收入只有370元。
面对困境,当地村民搭乘大金湖旅游发展契机,开展了第一次创业,将自家房屋发展为家庭旅馆,变自家渔船为游船,将农家菜做成了农家乐,淘到了旅游的第一桶金。
如今,漫步在1600多米的大金湖生态环湖步道上,“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的泰宁传统建筑风格小别墅作为家庭旅馆开门迎客,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水际村人均收入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万多元,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泰宁“首富村”之一。
据了解,自去年5月沪明对口合作启动以来,两地文旅交流日益密切。截至目前,三明市已接待上海客源地3149个团队、13.2万人次游客。而今年7月,在上海铁路局和南昌铁路局支持下,铁路部门还将开通南昌西至上海虹桥途经泰宁的动车组,上海游客早上出发午后就能抵达,深度体验“山水泰宁”的生态之旅。
更令人期待的是,在沪明合作的框架下,泰宁当地即将实现五星级酒店“零”的突破——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项目将于明年底建成。这也是上海和三明对口合作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项目。
4 相同底色
红色文化 沿路探寻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三明市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全市3.7万人参加红军、1.12万人踏上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只有76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两座城市,相同底色。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为沪明合作的重要领域。
6月11日,记者来到三明市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游客们正络绎不绝地走进馆内,其中不少人有着上海口音。
“这应该就是那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部队吧?”在“少共国际师”雕塑前,游客杨先生问得格外详细。他所在的旅游团来自上海,一路沿着红色线路,寻找红色印记。“只有实地看过,才能切身感受到那段革命先辈用鲜血书写的历史。”杨先生感慨道。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据统计,三明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34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516件(套),三明市政府先后公布两批红色文化遗址共计119处167个点,其中包括25个中央红军村。
系列活动 联合推出
如何充分发挥两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共同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一年多以来,两地联合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红色文化交流活动。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系列活动以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为串联,融入红色三明故事,走进三明11个县(市、区)巡展,累计观展人数超10万人次。
今年3月,“沪明情 向未来——上海、三明两地红色文化传承主题展”展示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新时代百年间的沪明两地历史情缘,推介三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改革成就,吸引线上线下超过18万名观众观看。
今年4月,“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一路向前的辉煌历程。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藏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精彩亮相。
今年5月23日至25日,上海市与三明市红色文化交流专题活动在沪举行,“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故事宣讲团开展了5场宣讲交流活动。
今年6月,随着东山大捷塔竣工,三明市建宁县又多了一处红色地标。这个项目是上海虹口区对口三明市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开展的三大合作项目之一。
此外,三明市中央苏区革命纪念馆等4家重点红色场馆还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结对共建。
记者手记
共赴美好未来
三明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大江南北开展。三明市狠抓城市绿化美化,推行“门前三包”,提高服务质量,短短3年就使原来脏乱差的市容发生了惊人变化,闻名全国。这座城市也因此成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发源地。
如今,三明的林改、医改,又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诞生在三明,践行着“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生态理念。三明医改十年,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也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如今,在慢病一体化管理、建立医防融合机制、提高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能力等方面,三明仍在继续发力,向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改革目标迈进。
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一词之差,境界完全不同。上海与三明之间,60多年前是单向奔赴,如今却是互学互鉴、互惠互利,携手共赴美好未来。
比如,上海市已印发《关于因地制宜推广福建三明经验深化上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深入学习、充分借鉴三明医改经验。
又比如,上海农产品需求庞大,高质量农产品潜在需求巨大。三明是福建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沙县小吃享誉全国,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小吃”。对口合作以来,320多款优质农特产品进入上海。“国民顶流”沙县小吃亮相上海市机关美食节,并常驻上海市机关食堂。今年10月,沙县小吃还将在上海开出旗舰店。
从当初艰苦创业、守望相助之谊,升华为携手合作、共谋发展之志。上海与三明,未来可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潘高峰
编辑:刘经纶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4012.html,文章来源:新民晚报,作者:潘高峰,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