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 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时间:2023-06-29 12:10:3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栏目:新闻 阅读:13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必须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加强研究阐释,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把握发展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践表明,继承、创造、互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推动文化建设在于传承。文化建设需要从已有的思想资源中找寻构筑当代文化的一些要素。人类文化之所以发展延续,中华文明之所以未曾中断绵延至今,就在于文化的不断传承。没有传统就没有思想资源,没有传承就没有文化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智慧。我们推动文化建设,既要肯定文化的继承性,又要强调文化的选择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文化建设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化为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创造性实践,是现实的人面对现实需要的一种创造。创造也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是在文化宝库中或多或少增加一些新东西,从先辈的文化遗产中借用一些东西,实现传统文化的积累融合和创造性转化。我们推动文化建设,必须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特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

推动文化建设在于交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任何民族的文化不仅由本民族地区文化逐步交流融合而成,而且往往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正因为有差异,相互交流和借鉴才存在。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推动文化建设,必须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明确实践要求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份自信,源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浸润,源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汇通融合,源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强大激励。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成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天地、提供了滋养土壤,为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前进提供坚强思想保证。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熔铸民族文化基因的理论思维和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同样必须坚持“结合”。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向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迈进。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保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作者沈江平 系中国人民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姜珊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4305.html,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