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丨“千万工程”二十年 村子变美了 村民变富了
时间:2023-07-03 12:57:0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栏目:新闻 阅读:174
二十年前,2003年6月5日,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拉开序幕。二十年中,这项工程不断升级拓展,更迭生长。2003到2010年,第一阶段“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千村庄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环境变革触发了生态变革。2011年开始第二阶段,“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了产业、文化和城乡重构的变革。
2021年,“千万工程”进入第三阶段“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堪称中国式现代化在三农领域的“先声”。
早在千万工程启动之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曾反复强调“千万工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是这项工程迭代升级二十年的动力之源。
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大竹园村二期新区建设正在进行,关于村庄的规划、设计,街道干部和村两委把大竹园村的规划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的杜春宇博士请到村里,和村民们一起商量关于新区的水系规划。从2016年大竹园村在“千万工程”第二阶段创建精品村开始,村庄怎么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和讨论是常态。村民们的意见体现在整个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中。
大竹园村紧邻龙王溪,依水而生。水是这儿的人们自古以来最重要的生活元素之一。一条流经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环绕整个村庄的水系,给大竹园村带来灵动的韵味。而设计灵感正是源自村民们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杜春宇: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是要复兴老村自然生长的一种机理和状态,把水作为一个主题元素,做到了家家畔水居,户户闻水声。而且这个水我们不像城市的景观水仅仅是用于看的,我们乡村的水,更多的是用于生活和生产的。
在大竹园村二期工程的建设中,设计和规划要更多地挖掘和满足村民们未来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在浙江采访期间,关于村里的建设和发展,由政府、村民、有关团队一起商量着办的场景很常见。在东阳的三单村,乡里、村里和运营团队也正在讨论着五村联建、抱团发展的规划。
因为意愿和意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大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背后是二十年“千万工程”所体现出的人民性。“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千万工程”中的具体体现。
因水而灵动,因新村建设而美丽的大竹园村引来游人如织,他们正在把美丽的风景变为美丽经济。2022年,大竹园村的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69万元。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如果说“同向发力,上下同欲”,是“千万工程”二十年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村庄美了,剩下的就该交给时间,它会依山就势、因水随形,自然生长成该有的样子。
“千万工程”二十年实践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系列科学思维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找到万千村庄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各美其美。
但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农民们自己知道。
东阳寀卢村,方圆三平方公里,有1200亩标准农田。一年两季水稻,每亩都是年产吨粮田。水稻,是寀卢村的特色产业,也记录着寀卢人的历史。寀卢村有700多年的历史。两江夹一村的地貌让寀卢人世世代代都在跟水患争田地。在解决水患和灌溉问题的过程中,勤劳的寀卢人改溪造田,逐渐开垦出1000多亩旱涝保收的农田。寀卢种水稻的传统,保留至今。
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寀卢村也尝试走过其他的路。发展蔬菜基地、改种中药材等,但都没能成功。这里的土地适合种水稻,村民们也爱种水稻。怎么让大家种地也能致富,寀卢村最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土地集中流转给大户经营、村集体发展二产壮大集体经济、反哺一产增加农民收入。2022年,寀卢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2万元,村集体经营收入超过400万元。
现在,寀卢正在打造基于5G技术的共享田园,田间的智能远程监控箱实时监测着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酸碱度等指标;植保无人机、智能无人翻耕机在阡陌中飞行移动,千亩农田自成风景。寀卢村也有了发展文旅产业的新规划。
在浙江,各市县的村庄呈现着不同的乡土风貌和精神气象,有因兰花产业而富足的绍兴棠棣村,因村民的艺术创作而远近闻名的宁波葛家村,也有凭借非遗技艺传承焕发出新活力的东阳三单村。立足各村的具体情况,逐渐形成了“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
贯穿“千万工程”始终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让万千乡村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2022年,浙江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达到8800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城乡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也正跟随着“千万工程”二十年不断迭代升级的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千万工程”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
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的李祖村,在当地曾经有个“水牛角村”的绰号,意思是没有希望的村庄。它和义乌市区虽然直线距离不超过15分钟,但“千万工程”之前这里没有一条出村的路,要从邻村绕路出去。村口的小水塘见证了一代代青年人的离开。李祖这样的城郊村在义乌曾有很多,它们被叫作“不起眼的村子”。如果没有“千万工程”,这样的村庄或许将在变迁中越来越衰败。
在“千万工程”第一阶段的乡村整治中,李祖村古朴的气韵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二阶段,义乌整合了国企投资的力量,打造周边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李祖村恰好在德胜古韵的精品线上。
社会力量带来了资源,也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金靖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吸引来的。在交通便利和浓厚的人文环境下,金靖的运营团队迅速为李祖村招引来了200多名各具特色的农创客。这些在网上小有名气的农创客们,为李祖村带来了久违的人气。
关于“李祖”这个名字的由来,村里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片土地上最早生活的是李姓人家,后来方姓人家迁徙至此,两个姓氏的家族相处和睦。随着方姓的族人越来越多,李姓人家就把整个村庄礼让给了他们。方姓的族人们对李家人的感恩世代相传,便为村庄起名“李祖村”。“谦让、和睦、感恩”是这里延续至今的古朴民风。
浙江义乌后宅街道李祖村职业经理人 金靖:我们认为IP必须是根植于当地的,必须是从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我们给李祖的村庄品牌名字叫“有礼的祖儿”,是文明村,营商环境又这么好,我们在这个乡村传达的就是一种有“礼”的温度。优美的田园风景下,一群有爱有礼的人在一起,我想象中的乡村就是这样。
李祖和义乌的关系恰恰代表着“千万工程”的小切口,带来的城乡关系的大变革。今天的李祖村,润物细无声的气韵为义乌增添了别样的慢生活。它不再是负担,它是义乌人的后花园,是义乌人精神的栖息地。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蒋伟峰:千万工程怎么去认识它,它实际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或者说是它是一个突破口,它是一个总抓手。从小切口到大民生,小环境到大生态、小投入大口杯。一路下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是没有变,但是它统筹的内容是迭代升级的。讲到底是如何公平公正对待农民、农村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三农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包袱,实际上它不是包袱,它既是我们需要去重点解决的一块短板,但是更是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它的一个潜力所在。
“千万工程”带来的新希望
三单,东阳最偏远的地乡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九座,被称作东阳的“小西藏”。三单村是这里鸡鸣四县之地,它的偏远足见一斑。地理位置的偏远和极其有限的资源,一直以来限制着三单村的发展。和浙江其他的村庄一样,三单村也走过了“千万工程”从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到关停矿山、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
然而它的灵秀却依然像深藏在大山里的两颗珍珠:这里有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水质二类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都在2万个以上,这是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的标准。这里还有流传上千年的非遗蓝染手工技艺。扎染、蜡染、夹染,不可复制的传统手工艺,是时光凝结出的绝色。
林栖,时装设计师,15岁时正是从三单村走出大山。在20多年后的2020年,因为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她和伙伴们带着资金和一纸方案回来了。三单的干部们在“千万工程”中的坚守,终于引来了金凤凰。林栖和她的团队希望打造传统手工艺的工坊集群,一边吸引更多的技艺大师,一边带动村里的老手艺人和留守的村民们。多年的品牌积累,让他们有信心用非遗技艺唤醒沉睡已久的三单村。
一年时间,三单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就已超过百万元,工坊带动了周边500多位村民的就业。2021年,浙江省“千万工程”进入“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第三阶段,有了从省到乡、共富项目的持续投入和支持,乡里、村里的干部们和运营团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正在打造五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新规划。
搭钩村的高山蔬菜、山背村的茶业、夏溪楼村的水上乐园、金航村的民宿、再加上三单村的非遗工坊。可以想象“千万工程”将为这里未来的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可能。
这里是余村。再也不是20年前那个开矿山的余村,而是今天绿水青山里时尚且青春的余村。
2022年7月,余村启动了招募“全球合伙人计划”,向致力于乡村建设的青年们发出了诚挚邀请。42个合伙人项目陆续落地余村,1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两百多名年轻人加入了在余村创业的队伍。他们,叫新乡人。
在“千万工程”二十年后的今天,余村——两山论的发源地、这个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村庄,每天都在上演着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余村的未来还在路上,不必急着为它贴上任何标签。但一个“和谐、包容、大气、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乡村”一定是余村未来的模样。这是“千万工程”二十年为中国的乡村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
在“千万工程”二十年的实践中,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许多重要思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系统推进的科学方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还有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等等。
正是这些思想在实践中一步步扎实落地,才有了浙江万千乡村真正的美丽嬗变。“千万工程”所点化的这场山河重整还远未结束。未来乡村的模样可以尽情想象:是数字时代中科技赋能的样子,是中华文化中和美乡村的样子,更是复兴梦想中共同富裕的样子。
编导丨王文佳
摄像丨付鹏 王科 孙继添 夏建华
解说丨姚宇军
剪辑丨张小美 汲洋 朱晓璞
助编丨孔勇波
协拍丨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杨滋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84966.html,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