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科学家第一期-杨波演讲
我是科学家第一期-杨波演讲...
发布时间:2022-07-05
-
我是科学家第一期-张双南演讲
我是科学家第一期-张双南演讲...
发布时间:2022-07-05
-
独一无二的指纹可以解锁 带你解密神奇的指纹
神奇的指纹…...
发布时间:2022-07-05
-
看得准,落得稳,成像快!嫦娥四号独具“慧眼”
看得准,落得稳,成像快!嫦娥四号独具“慧眼”...
发布时间:2022-07-05
-
丁洪:未来AI或拥有创造力,助人类文明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本视频由腾讯提供!...
发布时间:2022-07-05
-
看得准,落得稳,成像快!嫦娥四号独具“慧眼”
为祖国自豪!...
发布时间:2022-07-05
-
我是C919 我有话想说
我就是C919,全名叫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我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标准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我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民航将不再依赖国外进口,中国的飞机制造真正走出一条自主研制的大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2-07-05
-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是怎样诞生的?
5月17日,西北某基地,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点火升空,从研发到发射仅仅用了1年时间。2017年12月22日,江西,我国自主研制的X系列火箭完成发动机整机试车。为什么要发动机试车?通俗地讲,这次试车就是把火箭摁在地上点一发,这是火箭首飞前最关键的一步。...
发布时间:2022-07-05
-
【航天科普】天宫一号,英雄归来①
2018年4月2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有一位英雄从太空重返地球,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化成一团火焰,烧蚀、销毁,以一种壮烈的方式与人间告别——天宫一号。天宫一号并没有像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恶狠狠地砸向地球,而是在奔向地球的过程中,化成一身绚烂,划过美丽星空。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是一个迷你的空间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07-05
-
【航天科普】天宫一号重返地球 你被击中的概率基本为零
你被天宫一号砸到的概率有多大?且听我慢慢道来。太空碎片专家称,你本人遭到太空金属袭击的概率基本为零——不到万亿分之一。即使更大的航天器坠落时也没有伤害到人。天宫一号的体积和一辆校车大小相当,但在落入大气层时会解体,剩余碎片将会落在长1240英里、宽43英里的区域,对于地球地表面积来说,实在太小。...
发布时间:2022-07-05
-
【航天科普】再见,天宫一号!你好,中国空间站!
天宫一号是史上失控坠落物体中重量排名约在第50位的物体。过去60多年来,有约6000个失控的太空飞行器落回地球,相比8.5吨的天宫一号,苏联的“礼炮”空间站、美国的“阿波罗”飞船指令舱的重量都超过10吨,而美国“天空实验室”更是重达74吨。据专家介绍,在航天器再入控制方面,我国早已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22-07-05
-
你知道火箭是如何发射的吗?
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奔月之旅和北斗组网,再到近年来的高密度发射,中国的长征火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火箭让人类向太空一步步走近,那么火箭到底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呢?...
发布时间:2022-07-05
-
许健民:气象卫星让风云变幻可知可感
从太空俯瞰地球,万千气象尽收眼底。风云卫星已经成为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环境污染监测、森林植被监测、农作物生长监测的坚实后盾。气象卫星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观云测天、开展气象预报的方式。气象卫星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哪些力量推动了气象卫星资料的全球应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气象卫星应用专家许健民院士带你认识气象卫星。...
发布时间:2022-07-05
-
逐梦航天——带你走进“中国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首个航天日,习主席要求科学家帮助实现中国成为全球天空巨头的梦想,设立“中国航天日”。此动画短片用一颗今年升空的卫星卡通形象在宇宙碰上了同为国产卫星的漂流老卫星,用聊天来带出近年来的航天发展,并进行简单介绍,让大家了解中国航天和航天日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05
-
“嫦娥工程”大揭秘: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探索是人类最弥足珍贵的优秀品质之一,航海探索是奠定后续几百年辉煌发展的基础。该视频分别从“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为什么要发射中继星”和“嫦娥四号将搭载哪些科学设备”三个方面解答中国探月工程,强调了大航天时代中“探索”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2-07-05
-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解读月球背面的奥秘
嫦娥四号发射前夕腾讯科学专访了“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针对关于嫦娥四号任务,以及探月工程的历程进行了深度解析。重点解答了,嫦娥四号的任务特点,月球背面的环境特征,中国载人登月以及火星探测任务,探月工程的成功秘诀等网友关心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07-05
-
2分钟搞懂为什么要发射中继星“鹊桥”
登陆探月先锋官,地月联通靠“鹊桥”。5月21日,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作为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通讯官”鹊桥将迈出人类首次登陆探测月亮背面的第一步。本期视频带你2分钟搞懂为什么要发射中继星“鹊桥”。...
发布时间:2022-07-05
-
遨游宇宙探索科学奥秘 旅行者双子号你了解吗?
星际空间有史以来第二个飞离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太阳风太阳风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带电粒子电流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星际空间是指恒星与恒星之间弥漫着稀薄带电粒子的区域...
发布时间:2022-07-05
-
J博士课堂-宇航员干吃不胖是什么操作?
宇航员进入太空后,常常出现一边狂吃一边掉体重的现象。这一现象还导致宇航员们损失骨骼和肌肉,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甚至加重氧化性损伤。那在太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2-07-05
-
兄弟嘚啵嘚:嫦娥四号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发布时间:2022-07-05
-
嫦娥四号探月
由于月球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月球总是将表面最光的一面朝向地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面,而永远背朝我们的背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2018年12月,嫦娥四号将完成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就这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开展科学探测。...
发布时间:2022-07-05
-
大国重器:中国登月为撒要在拉格朗日点架中继星鹊桥?
我国2018年底发射嫦娥四号卫星,登陆月球背面,这就需要鹊桥卫星进行通信。鹊桥是架设在地月拉格朗日点的卫星。什么是拉格朗日点呢?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李永乐老师为大家进行讲解。...
发布时间:2022-07-05
-
空军专家傅前哨独家解读川航“世界级”迫降
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川航3U8633当时究竟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极端环境?为什么说这是一次“世界级”迫降?机长刘传健空转民又给他带来哪些优势?...
发布时间:2022-07-05
-
中国“鹊桥”出征!为“嫦娥”开路!人类首次与月球背面通信
奔向月球的“中国桥”。2018年5月21日,随着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一座架在地月之间的中国“鹊桥”顺利竣工。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的千古传说将在2018年变为现实。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也是人类深空探索的第一站,然而由于地球潮汐锁定的原因,月球却永远都是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发布时间:2022-07-05
-
人类尚未开发的领域——临近空间
一般来讲,常规的航空器飞行高度为距离地面20km以下,航天器运行的空间则距地面100km以上,而距地面20km到100km之间的这段区域,则被称为临近空间。它拥有着大气平流层区域、中间层区域和小部分增温层区域,这里是航空和航天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除了火箭偶尔穿越以外,那里是人类尚未开发的一片空白空间。...
发布时间:2022-07-05
-
欧阳自远带你了解中国的深空探测
欧阳自远院士从我国的探月工程讲起,介绍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落月过程、遇到的难题以及我国科研人员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除了月球探测外,火星探测也是目前各国关注的焦点,他提到,火星探测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科学家期望突破的是探测火星生命活动信息,包括现在的生命信息、过去是否存在过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探索。第二,积累资料,研究火星本体科学,包括火星磁层、电离层与大...
发布时间:2022-07-05
-
“慧眼”卫星 何以巡天
2018年1月30日,X射线“慧眼”卫星经过半年时间的调试运行,正式交付使用。“慧眼”卫星实现了“软X”、“中能X”和“硬X波段”成像,标志着中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新阶段,对提高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2-07-05
-
“慧眼卫星” 直接解调法的发展
“慧眼”卫星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后,将使我国在X射线空间观测方面具有国际先进的暗弱变源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观测能力等,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发布时间:2022-07-05
-
地外生存生命保障系统的缔造者
2018年5月15日,“月宫一号”实验计划的出舱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出舱仪式中,“月宫一号”的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发表了致辞。...
发布时间:2022-07-05
-
光荣退役!3分钟回顾开普勒望远镜辉煌功绩
迄今为止,被证实的三千八百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中,70%是由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自2009年3月发射升空以来,开普勒望远镜一直使用凌星测光法,在遥远的恒星周围搜寻行星的踪迹。这种方法需要持续监测恒星的亮度,寻找周期性的亮度变暗现象。这些现象有可能就是一颗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所致,也就是所谓的凌星。截止到2018年3月8日,天文学家确认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共有3743颗,其中2649颗由开普勒望远镜发现...
发布时间: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