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草:那株在乌江边闻歌起舞的草
时间:2022-07-05 23:49:5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百度百科 栏目:百科 阅读:16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这种植物又有些许不同,它是自然界唯一能够根据声音产生反应的植物,然而其具体的运动机制时至今日还不甚明确,目前可知的是温度、阳光和一定节奏、节律、强度下的声波感应都能够使得其叶片发生反应,出现翩翩起舞的形态。
自然界神奇的草木有很多,受到外界刺激和影响而做出相应变化的植物也不在少数,如含羞草的叶枕对于外界刺激就非常敏感,一旦碰到叶子,刺激立即传到叶柄基部的叶枕,引起两个小叶片闭合;又如向日葵有天然的逐光性,因而形成花盘自发地‘目视’太阳旋转的特征。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也曾提到:“羌活、天麻、鬼臼、薇衔四者,皆名无风独摇草,而物不同也。”这里的无风独摇说的正是‘得风不摇,无风自动’。可见从古至今,自然界中这些由于可以自体运动而被人视作‘活’物的草木并不在少数。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这种植物又有些许不同,它是自然界唯一能够根据声音产生反应的植物,然而其具体的运动机制时至今日还不甚明确,目前可知的是温度、阳光和一定节奏、节律、强度下的声波感应都能够使得其叶片发生反应,出现翩翩起舞的形态。
它就是豆科(也有说是蝶形花科)直立小灌木植物,舞草。它的叶片会在外界的刺激下上下摆动,如同在花丛中轻舞的蝴蝶,又如同身姿妙曼翩翩起舞的少女,它的名字与形态恰如其分地呼应着。
除舞草之外还有许多别称,如情人草、无风自动草、多情草、风流草、求偶草等,无一不展现着这种植物的多情和妩媚。
中国古代的人们对于舞草可并不陌生,在先人的诗作中也不乏描写舞草词句,这些创作结合了舞草的人文历史和典故,被文人赋予了不同层次,更加鲜活的意义。而想要深入剖析舞草背后的文化价值,就不得不从在乌江边自刎的虞姬,以及相传是为其化身的虞美人草说起。
美人翩翩起舞
人们对于‘乌江自刎’和‘霸王别姬’的典故已是耳熟能详,这一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成语,道尽了英雄末路的悲凉。楚霸王项羽在兵败前夕自知大势已去,便与爱妾诀别。文中只提“有美人名虞”,并没有详说其具体名讳,到了唐代才出现了虞姬的称呼方法,而‘姬’也仅仅是一种代称。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会出现‘虞美人’的称呼,在五代时期的词牌名中便有此一种。关于虞姬的结局事实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在那种情况之下,楚霸王英雄末路,她很有可能与之殉葬,因而虞姬自刎的结局无论是从逻辑还是从情感上都更能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结局的想象。
而今天要说的舞草,也就是虞美人草在这之后的近千年时光中都被视作虞姬自刎时鲜血的化身。虞姬通音律擅舞蹈,因而备受项羽的喜爱。
因而当时的人们认为,身姿妖娆翩翩起舞的舞草中正是这位虞美人愤愤不平的怒火和绵绵不绝的哀伤。因而直至明以前,舞草这个称呼并不占据主流,人们更喜爱以虞美人草的称呼来指代。
后来衍生出虞美人的词牌名,甚至在宋人的笔记中有提到只有对虞美人唱‘虞美人’曲或者‘楚歌’的时候它才会翩翩起舞,像极了为楚霸王献歌献舞的虞姬。无独有偶,在辛弃疾的词中也曾写道: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其中‘至今草木忆英雄’中的‘草木’指代的正是舞草。当然,这样的说法还是有很重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也有宋人提出虞美人草不必楚歌也可起舞的说法。这与我们现在科学认知中舞草在声波感应下能够做出反应的特点不谋而合[1]。
虞美人的更名改姓
在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便舞草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2]这其中的描述与现代植物学邻域对于舞草这种蔷薇目豆科植物的认知颇为相似:舞草高60-200厘米,茎圆柱状有纵沟、分枝较少,叶为复叶,有三片小叶组成。
然而,如若现在去查询舞草别称虞美人草的相关信息,大都会出现另一种罂粟科罂粟属草本植物的介绍。而要说清道明这种巨大转变的源头,还需追溯到明代。
如在明人徐茂吴的《咏虞美人草》 中写道:“ 楚宫人去霸图移,剩有芳名寄一枝。浥露晚妆余涕泪,临风夜舞忆腰肢。乍翻尚自疑红药,欲刈终难混绿葵。若使灵均当日见,不将哀怨托江蓠。”[3]此种所描绘而出的虞美人的形象跟贴近于现世对于它的认知和理解。
清代学者王士祯《居易录》说:“‘虞美人’即‘莺粟花’,俗名‘米囊’,有千瓣五色,又名‘满园春’。”可见清代文人对于虞美人的认知以及基本上完成了从豆科灌木植物到罂粟科植物的转化。
事实上,如今的虞美人草的本名叫‘丽春’,在《群芳谱》中有记载:“丽春,罂粟别种也,本草云,其花变态不常,艳丽可爱,故曰丽春,又曰赛牡丹,又曰锦被花。
丛生,柔干,多叶,有刺,根苗止一类,而具数色,有红者、白者、紫者、傅粉之红者、间青之黄者,而红複有数品,有微红者、半红者、白肤降唇者、丹衣而素纯者、殷红如染茜者,姿状葱秀,色泽鲜明,颇堪娱目,草花中妙品也,江浙皆有,金陵更佳。”[4]
在这段描绘当中已经全然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花瓣呈明艳动人的绯红色,鲜活而吸引人的罂粟科植物了。
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的更名改姓,使得后人对于舞草、虞美人草、丽春这几种称呼和形态产生了诸多混淆。在阅读前人的文学作品时,也不得不回到作者所处的年代以及其创作背景来小心辨别作者笔下指代的究竟是何种植物。
参考文献:
1. 祁振声.“闲话舞草”[J].《云南林业》,2001(05):21-22.
2. 刘正.“婆娑多姿跳舞草”[J].《浙江林业》,2007(03):13.
3. 祁振声.“闲话舞草”[J].《云南林业》,2001(05):21-22.
4. 刘野:《御定广群芳谱(全3册)》,(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3009.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百度百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骨碎补,为什么这么起名?
下一篇:扶梯上上下下,这样防止摔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