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蝲蝲蛄:这种害虫竟然可以吃

蝲蝲蛄:这种害虫竟然可以吃

时间:2022-07-05 23:54:49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百度百科 栏目:百科 阅读:16

而对于蝼蛄这种昆虫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在中医方面大部分医家认为蝼蛄有利水,通便的作用, 用上半身可消上半身之水,下半身可消下半身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与蟋蟀合用利水功效更甚。

在食物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当今世界,许多人对于食用昆虫行为往往并不能理解。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如有昆虫被摆上了餐桌,他们不仅不会吃那道菜,更是会大大降低食用其他菜的胃口。但是,在不少地区依然保留着食用昆虫的习惯,各色的烹饪方式对于食材进行加工,对于当地人民而言也不失为一种美味。

事实上,食用昆虫有着颇为久远的人文历史渊源,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中东、古罗马、日本、非洲等地区的人们也有着这样的文化渊源。可以说这在世界各地是共通的,不同的是各地对于食用昆虫类别的偏好。

当然,这也与昆虫的习性和各地盛产昆虫的种类有关。而今天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种昆虫,由于生活习性等原因大面积地毁坏庄稼,对于林业和农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当之无愧的害虫。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医者们却又发现了它们身上的药性,在经过处理以后可以被用来治疗水肿,瘰疬, 痈肿恶疮等疾病[1]。与此同时,许多当地的居民还会将它们抓来烹饪,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它,就是本文要介绍的蝲蝲蛄。

蝲蝲蛄是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蝼蛄的俗称,根据地域的不同,它们也被当地的百姓称为土狗、地狗、土狗崽、拉拉狗、硕鼠等。蝼蛄这一生物正是以危害植物的种子、茎、根、幼苗等为生, 能将块根、块茎咬成孔洞或缺刻、茎杆折断, 切断输导组织, 损伤植物的根、根茎、鳞茎、块茎等[2]。

而对于蝼蛄这种昆虫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在中医方面大部分医家认为蝼蛄有利水,通便的作用, 用上半身可消上半身之水,下半身可消下半身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与蟋蟀合用利水功效更甚。

在《本草纲目》中就对蝼蛄有着这样的记载:“蝼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飞翔。吸风食土,喜就灯光,入药用雄。”[3]

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不仅对于蝼蛄的生活习性、药用功效有着颇为全面的了解,更是将它们充分利用,使得原本破坏庄稼的昆虫被赋予了新的价值。除此之外,蝼蛄在不少地区的饮食文化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食虫的文化习俗在中国乃至世界源远流长。本文将重点介绍有关蝼蛄的饮食文化。

食虫的文化

食用昆虫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都有吃虫的文化。如中东人大约在公元前 8 世纪就有吃沙漠蝗的记录;古罗马时代人们喜吃木蠹蛾幼虫;利比亚、日本等国,视蝗虫为美味珍品;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人,喜欢捕捉一种大树蚁出售,或制成蚁粉作为调料出售;

大洋洲土著人的图腾中有许多是昆虫,因为昆虫是他们 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欧洲居民习惯吃蝗虫、金龟子、蚂蚁等昆虫;北美印地安人喜食蝗虫;非洲土著 人喜食的昆虫种类有白蚁、蝗虫等。

蟋蟀是非洲坦桑 尼亚、津巴布韦及博茨瓦纳居民的佳肴。中美洲人常 以“蛾子饼”作为主食[4]。值得强调的是,食用昆虫并不能展现出一个地区文化的‘先进’或者‘落后’,它们不过是食物资源分配和选择的结果。

而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不同的昆虫也会有着不同的偏好。如湖南湘西一带喜欢吃炒、烤蜂巢;广东、广西等地人们将龙虱、田鳖加工制成珍贵食品。江苏、浙江一带将蚕蛹经蒸熟、 腌制和爆炒,或制成蚕蛹酱食用;天津、北京两地, 人们有喜吃油炸蝗虫的习惯,名曰“油炸蚂蚱”;

江西有些地区,也有吃烤蝉、油炸茶象甲幼虫和生食;油箩子蜂的风俗习惯[5]。根据目前的调查统计,民间可食用的昆虫种类多达100余种,其中常见的为45中,主要分为8个目,30个科[6]。

而蝼蛄所属的直翅目昆虫是昆虫纲里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是可食用昆虫研究的主要关注部分,与此同时,由于直翅目昆虫主要为植食性昆虫,因而往往会对林业和农业造成巨大的破坏。因而人们一直鼓励通过将其开发成食品的方式来降低虫害带来的危害。

蝼蛄的食用

由于蝼蛄主要生长在泥土中的原因,不少食客认为如果处理不好,它的身上会带着一股泥土的腥味儿。一般先开水烫死,然后去除头、肢、内脏、翅膀,清洗干净后备用。蝼蛄最常见的吃法是油炸,可以用烧红的油锅,放姜和葱花,配合料酒、精盐、酱油,然后干炒。在广东德庆一带,食用这道菜的人相对较多。人们认为它颇为养生,味道也不错。

事实上,近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认知,人们发现东方蝼蛄中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指标。结果发现粗蛋白含量为54.87%,脂肪含量为20%-26%。在粗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占蛋白质总量的36%。与此同时它还有一定镇定和利尿的作用,可以开发为绿色食品[7]。

然而,蝼蛄的采集问题是的这一道菜的普及面临一定的挑战。如果仅仅是对野生蝼蛄进行采集,则无法供应大量的原材料。因而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蝼蛄的人工养殖技术, 主要方法为修建饲养池, 以牛马粪便、秸秆、谷糠等为饲料喂养,采集时以灯光诱捕成虫,淡盐沸水烫杀晒干后以石灰焙干,烹饪时可以煎炸蒸煮等方式进行。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医家众说纷纭,绝大多数人认为蝼蛄是无毒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医书上记载它具有‘小毒’,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不能保证去掉其毒性,所以不可多食。更重要的是,蝼蛄作为昆虫很容易寄生病菌等,所以在烹饪的时候需要经过高温蒸煮或者油炸,不要随意吃未熟透的蝼蛄,防止感染病菌。

参考文献:

1. 于源江. "古代中医对蝼蛄的认识." Xian Dai Yang Sheng 10 (2017): 143-44.

2. 范丽清. "闲话蝼蛄." 生态文化 5 (2009): 45.

3. 于源江. "古代中医对蝼蛄的认识." Xian Dai Yang Sheng 10 (2017): 143-44.

4. 徐桂平,王承香,田洪霞.食用昆蟲的歷史淵源與開發現狀[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2,8(01):62-64.

5. 徐桂平,王承香,田洪霞.食用昆蟲的歷史淵源與開發現狀[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12,8(01):62-64.

6. 賀春玲.食蟲習俗[J].河南林業,2001(04):48.

7. 劉紹鵬,賀峰,鳳舞劍,李清秀.直翅目可食用昆蟲研究進展[J].輕工科技,2016,32(11):9-11.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3300.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百度百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