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家

当前位置:首页百科 > 都督熊猫的父辈——巴氏大熊猫

都督熊猫的父辈——巴氏大熊猫

时间:2022-07-06 00:50:42 来源:科普之家 作者:科学出版社 栏目:百科 阅读:13

巴氏大熊猫与始熊猫、小种大熊猫一样,都属于化石种,它的首次发现不在中国,而是在缅甸。 1915年,在缅甸摩谷城(Mogok)鲁比(Ruby)矿区的一个洞穴堆积里,采矿工人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件完整的上颌骨,颌骨上还保存有多个牙齿。研究者伍德华(Woodward)认为,这件颌骨标本的形态特征很像中国西部山区的今生大熊猫,但又有区别,例如,其第2颗前臼齿单齿根和第1颗前臼齿有可能缺失等特征是摩谷标本所独有的。考虑到化石埋藏于洞穴堆积物中,时代较早,应当另立种名,叫作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baconi)。但是,关于巴氏大熊猫的名字,随着大熊猫化石的不断发现,研究者依其不同的形态特征,把原来的名字进行了修订。 古生物学家葛兰阶(W. Granger)和马修(Matthew)研究了四川万县盐井沟的熊猫化石认为,颅骨面部短,顶、额隆起较高,颧弓粗壮、宽大,矢状脊和脊间沟均发达,枕部较平坦,呈等腰三角形;牙齿排列紧密无齿隙;臼齿宽大于长,嚼合面上布满了粗细不等的釉质皱纹。这些形态特征既与今生大熊猫不同,也与缅甸摩谷洞的大熊猫有区别。至此,研究者将其订一新种,叫作洞穴熊猫(Ailuropoda fovealis)。 1953年,柯柏特(E.H.Colbert)与郝亦阶(D.A.Hooijer)对四川万县盐井沟的大熊猫材料进行了再研究,他们主张将盐井沟的标本与今生大熊猫合并为同属同种,但考虑到盐井沟的标本有其独到之处,如颅骨的眶后缩窄不如今生种显著,颅骨矢状嵴比今生种粗而低,枕骨比今生种略宽。这些不同点只能作为地区性差异,而不可作为订立新种的依据。柯柏特等便以此为由,把葛兰阶等订立的洞穴种修定为大熊猫洞穴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 王将克在《熊猫种的划分、地史分布及其演化历史的探讨》一文中,依据华南洞穴考察队采集的熊猫化石展示的信息明确提出,1915年伍德华研究的缅甸摩谷的熊猫化石,尽管材料有限,但牙齿的形态特征与四川万县盐井沟的熊猫是一致的,应合为一个亚种。依国际命名法的优先权律,把洞穴亚种修订为巴氏亚种(baconi),最终变成了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

本文链接:https://www.bjjcc.cn/kepu/28774.html,文章来源:科普之家,作者:科学出版社,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